第三单元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编了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古诗三首》描绘了春节、清明和重阳节里人们过节的情景,表现了相关中华传统节日的民间风俗。
《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核心素养内涵提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古诗三首》为落实这一核心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范本。
教学时,我从节日来源,习俗两个方面重点入手,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春节、清明、重阳节。课前也让学生做调查和了解,我们家是怎么过这些节日,祖国其他地方又是怎么过这些节日。对传统习俗的深入了解,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学习古诗就少不了知晓诗人。王安石的《元日》一派喜气洋洋,杜牧的《清明》中借酒消愁的伤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浓浓的思乡之情,都跟他们当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所以在教学时,我从诗人的故事中引导学生朗读古诗,对诗的理解也就更加厚重一些。
虽然这节课我们做了很多关于传统节日的调查,但学生缺乏对资料的理解和消化,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很多人不能具体说清,呈现时略显生疏。由此看来,部分孩子们没有内化自己的学习任务。于是我们在小组里面进行交流讨论,相同内容的小组合并,整合资源,确立主持人,从节日来源、节日习俗、作品介绍三个环节,进行汇报。这样的融合后,学生在汇报时就显得熟练了些。
即使历经波折,但学生心里对传统节日,古代诗词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也为接下来古代科技、古代建筑、古代艺术的优秀文化,根植浓厚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