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自己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清朗行动      守护幼苗
—— 海阳小学防校园欺凌讲座(家长篇)

创建于04-22 阅读437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校日常管理,严肃校规校纪,杜绝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的活动。4月19日,我校邀请部分五六年级家长及校级家委会成员在五楼录播室召开《预防和区分校园欺凌家长会》。

       校园是孩子们快乐成长的地方,校园安全牵动着老师和家长的心。然而近年来各地校园欺凌事件屡有发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德育处的薛老师结合身边事例,网络报道等,让家长了解校园欺凌给学生造成的伤害和恶果,引导家长深刻了解校园暴力的危害。学生之间一旦发生矛盾,家长要引导学生通过正常程序和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权利。并再一次强调校园欺凌和学生间的正常互动是有区别的。

       校园欺凌危害巨大,从每个孩子、每个家庭的长远利益出发,迫切需要家长朋友提高认识,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防止、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这里,我校向家长提出如下建议,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配合。

1.不要溺爱孩子。家长的过度溺爱容易使孩子养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耐挫能力差,滋生任性、骄横等不良心理,容易成为欺凌者。

2.多与孩子沟通,尊重、关心孩子。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最亲密白的人,无论工作再忙,每天也要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交流,注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换位思考能力,塑造孩子乐观向上、开朗活泼的性格。

3.切忌打骂孩子。当孩子犯错时,要注意耐心说教、正面引导,棍棒教育除了伤害身体,更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容易产生恐俱感、遗弃感甚至是逆反心理。经常挨打的孩子,要么具有胆小懦弱的性格,容易成为被欺凌者;要么具有乖张暴戾的性格,容易成为欺凌者。

4.注重言传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谈举止、性格特点都会对孩子产生长远的影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争吵、抱怨、说脏话、发脾气甚至动粗打人,培养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培养孩子的日常良好习惯。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户外活动,多与同龄人交往、沟通通,注意培养孩子的情商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要防范孩子沉迷网络,尤其是避免其接触含有暴力、内容的影视作品、视频直播和网络游戏,这样容易使孩子产生暴力倾向。

6.关于早餐、零花钱等问题。我校个别学生来的比较早,就会在附近小卖部逗留,在里面用餐。放学后也喜欢拿着零花钱去购买零食。小卖部里面人员复杂、环境混乱,极易发生学生打架斗殴等事件,更不利于学生吃早餐。对于正处在发育阶段殳的小学生来说,吃早餐是不能敷衍的,所以建议家长在家给孩子做营养早餐。配合合学校培养孩子按时吃饭、不吃零食、不要零花钱、不够买非学生用品等好习惯。

7.定期与老师、其他孩于子家长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在校情况尤其是交友情况,避免孩子与一些“不良少年”接触甚至拉帮结伙。

8.正确引导孩子。家长平时可以结合一些常见的校园欺凌现象来引导孩子,进行预防教育。千万不能诱导孩子片面出手,或者为了不被欺负而以暴制暴同时也要教会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一旦遇事能够从容应对。

9.加强法治教育。重点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自我防范意意识,避免受到不法侵害。

10.细致观察,正确应对。根据调查,越来越多的校园欺凌事件伴随着较长的持续性和较强的隐蔽性。家长平时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和情绪波动。


      家长们听得特别专注!有的家长还在认真地做笔记。

      之后薛老师还对关于学校禁止学生使用手机打游戏、刷视频等;关于家长对孩子零花钱的限制;关于禁止学生购买稀奇古怪的玩具;五六年级孩子出现青春期萌牙状态家长如何应对等问题和家长们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

             沉迷手机,毁了孩子的未来

       据医学报告,长期刷视频玩游戏,会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神经反应模式,对孩子的心理、行为、性情产生巨大影响。孩子沉迷于手机,打游戏、微信聊天、刷小视频等,可能造成孩子出现暴力倾向、情绪障碍、交往异常、说脏话打架、闹矛盾等,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现在已经发现有的孩子因为从幼儿时期就沉迷于手机直到五六年级,已经造成脊柱异常弯曲、高度近视、性情暴躁等严重问题。有的孩子长期刷快手、抖音等,在校表现出难以管教,造谣生事,故意挑起矛盾等问题。

      手机、网络、成人社交软件、自媒体等软件,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果不对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整治,成长中的小树长歪、倾倒,甚至死亡,这样的后果是家长和学校都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我们要发起一场清网行动,让家长和我们一起截断手机、网络对孩子的不良影响,还孩子晴朗、纯净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校园欺凌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我们呼吁各位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多与孩子交流,多与学校沟通,强化家校合作,共同关心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图文:薛娜  张莹

审核:肖青松

阅读 43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