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幼儿的心里都有一个美的种子
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
让艺术之花悄然绽放
为推动我区有效形成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机制,做好规范化培训工作,回民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制定了《回民区新入职教师岗位胜任力培训方案》。依据培训方案,2024年4月19日回民区幼教名师艺术工作坊开展了首次艺术领域“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回民区教研员王晓云、杨莎带领各幼教工作坊组长及青年教师来到回民区第二幼儿园进行现场观摩教研,组长萌萌老师主持活动。
本次活动按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聚焦幼儿兴趣点与核心经验,选定绘本《蚂蚁和西瓜》作为教学内容。课程设计了同一绘本不同内容的艺术教育活动,大胆加入教师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展现出“同一内容,不同设计”的独特视角。
为了帮助新教师更好的听评课,工作坊为大家准备了听评课工具表格,借助表格,让思维可视化,帮助老师们在活动中思考:听课听什么?记录记什么?评课评什么?并且让老师们带着以下问题去听课:1.活动目标设置是否合理?2.围绕目标老师是怎么教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怎么学的?3.幼儿所学达成目标了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走进了教学现场。
观摩——直击现场
两位作课教师紧扣活动主题,采用不同构思、切入点、侧重点分别进行了中班美术、音乐现场集体教学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
中班美术活动《蚂蚁和西瓜》
执教者:回民区第一幼儿园 裴璇
裴璇老师巧妙的运用绘本画面为导入,引导幼儿观察西瓜和蚂蚁形态,通过撕、剪、捏、画表现蚂蚁和西瓜的不同形态,在创作中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中班音乐活动《蚂蚁和西瓜》
执教者:回民区第五幼儿园 刘洋
刘老师以幼儿感兴趣的绘本《蚂蚁和西瓜》为导入,运用形象的图谱提示和欢快的音乐旋律,引导孩子们夸张地表现蚂蚁发现西瓜、搬运西瓜的形象,在情境化的游戏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教师有爱的互动与回应、贴切的情境演绎与动作表现,都让孩子们仿佛身临其境般感受小蚂蚁躲避天敌食蚁兽,齐心协力搬送西瓜的愉悦。
两位教师历经三次精心备课与磨课,终于迎来了第三次精彩呈现。她们用汗水和智慧浇灌出了今天的成果,每一次的备课都是对教学艺术的深入探索,每一次的磨课都是对教学效果的精益求精。
执教老师反思说课
现场观摩两节集体教学活动后,两位老师就集体教学活动进行了反思说课。
主持人提问:活动过程中为达到目标你用了哪些教学手段?你认为活动目标达到了吗?两位执教老师分别以目标为依据开展了自我反思。
裴璇:为了使孩子们创作出更加丰富的蚂蚁动态,我在前期进行了相关经验的铺垫,如讲绘本故事,并欣赏绘本中的经典画面等。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前期教师带领小朋友们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但是在绘本故事中小蚂蚁的肢体动作,却是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的。图中的蚂蚁身体结构与生活当中的蚂蚁身体结构并不相符,所以出现了影响幼儿认知的情况。如果将目标二:尝试用撕、粘、画的添画方式表现蚂蚁搬西瓜的场景改为尝试用撕、粘、拟人化的添画方式表现蚂蚁搬西瓜的场景,这样活动的目标更加明确,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会更加的具体、有针对性。
刘洋:本次活动前预设的目标在活动进行后已经达成,但是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说第二个目标,幼儿根据线索图记忆动作,整个活动中我没有大比重的强调幼儿看着线索图进行动作的记忆。其次是对于音乐结构的分析,应该具体分析。比如说寻找了几次西瓜,品尝了几次,帮幼儿做一个小结会更加明确。
主持人提问:你的预设和生成一样吗?根据现场的孩子做了哪些调整?
裴璇:在活动的第二个环节,教师出示了蚂蚁看到西瓜后的一些动作表现,从而教师鼓励小朋友们想象他们看到西瓜时的惊喜表现,但是在活动中老师发现个别小朋友会出现表现力不强,老师做了活动的随机调整。老师在前面为小朋友们示范了其中一种蚂蚁,并且请个别幼儿上前画他们看到想到的蚂蚁,同时鼓励坐在底下的幼儿大胆想象如果自己是这只蚂蚁会怎么做。
刘洋:首先,在活动的开始部分,这个班的幼儿有过精读绘本蚂蚁和西瓜的经验,因此前半部分讲故事的时间临时进行缩短的调整。其次是在活动后半部分,幼儿对蚂蚁搬西瓜的不同动作已经了解很深刻了,我将预定目标合乐做相应动作调整为创编元素的加入,属于一次难度的提升。
主持人:活动中存在的部分问题两位老师自己也说到了,稍后现场教研的三组教师分别也要进行现场评课,我想说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关注目标达成度,也要允许目标“软着陆”。制订目标的宗旨就是让行动更有方向,当活动目标摆在教师面前时,教师的诸多教育行为本质上是推动幼儿朝着“目的地”迈进。但必须承认的是,幼儿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不应将目标当成是唯一标准来监测幼儿是否达标,更应该对不一样的幼儿确立合理期望。这点两位老师做的还是很好的,值得青年教师们学习。
分组研讨 凝心聚力
老师们结合观摩所见,围绕艺术活动核心经验,对比作课教师三次磨课后目标的制定,就如何科学制定幼儿园艺术领域集体教学活动目标进行了分组讨论。
一组董丽媛副园长:
教研一组通过两节绘本课的观摩,让我们看到了同课异构中教师对绘本不同视角的切入与领域设计,看到了教师的智慧和精彩呈现。针对第一节裴璇老师的艺术活动,首先,从目标设定上来看,认知目标还可以结合环节设计,再具体明确一些,指向对蚂蚁身体构造与动作形态的观察与认知,并将认知目标中的创造性表现与能力目标结合。其次,在对蚂蚁形态的感知和表现的环节,可以再放手让全体幼儿创造性表达。最后,在艺术活动中我们要处理好真实与艺术性的关系。如环节中从认识蚂蚁真实构造入手,后借助绘本进行拟人化的表现,其中的冲突需要做好平衡。我们既要秉持尊重真实,同时也要在艺术活动中鼓励幼儿的创造性表达。
二组张燕妮主任:
教研二组的老师针对第二节集体教学活动进行了讨论后的分享。首先,大家一致认为刘洋老师的教态亲切自然,具有感染力,呈现出了师幼互动的良好样态,教学活动完整有趣。其次,大家对于环节推进下的目标达成度进行了以下几点的分享:1.第一个目标的表述需斟酌如何更加精炼的呈现,同时目标1和目标2可以进行整合。2.孩子们很喜欢教师提供的乐曲,但因幼儿对于乐曲的旋律和结构以及线索图的理解不够深入,所以动作和乐曲没有很好的契合。3.新角色“食蚁兽”的加入让活动进入高潮,但对于目标3齐心协力和团结合作上的体现不够明显。
三组李扬副园长:
教研三组就如何科学制定艺术领域集体教育活动的目标,青年教师首先要找准“两个点”:一是找准领域要点。利用《纲要》、《指南》、《核心经验》找方向。二是找准年龄特点,结合实际进行细化。其次从“三维目标”入手,从幼儿角度进行表述,保持一致;利用合理词汇区分不同纬度目标的层次性。在多听多看多了解的不断实践中制定调整事宜目标。
教师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剖析了每个活动的闪光点和困惑,在思维的碰撞中,收获理论和实践经验。课程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期望借助“基于目标的活动设计与实施”主题,培育一批有课程意识、课程能力的青年教师。
主持人萌萌老师提出:我们要有更多的儿童意识,并养成自觉思考的习惯,制定活动目标时问自己“我的孩子在哪里?”“我要带孩子到哪里去?”“我将如何带他们去那里?” “我又如何证明孩子去了那里?”。教师在把握目标与幼儿之间:将不再是简单演绎传统意义上的、围绕一个目标不断指令、鞭策幼儿攀登的过程;而是睿智地推动幼儿学习与发展,时而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与机会,坚信“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
专家点评
王晓云老师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点评梳理:
1.艺术领域的教学活动怎么上?
2.教研活动怎么组织才能达到它的目标,才能促进教师的深度学习?
3.如何实现研究结果的升级?
并为我们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1.教学活动是关于幼儿素养养成的活动,所以要处理好教材、教师、孩子,三者间的关系。
2.幼儿素养是养成的,而不是教成,所以我们的教学过程不能太关注答案,而是要教孩子去寻找答案。
3.教研活动一定要以问题为导向。
主持人在进行教研活动时,很多问题不应该是预设的,而是通过在下面的观察和思考根据实际活动情况发出的灵魂拷问,而且不要过多的注意教研的形式,而是要把矛头对准我们真实存在的问题,结合他的特点或者领域的教学建议,让教师们产生头脑风暴,产生新旧理念的碰撞,实现专业能力的提升。
杨莎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总结。她对艺术工作坊团队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表示肯定,希望幼教名师工作室的所有成员都能通过“全员卷入、全面覆盖、全面提升”的“三全”思路提升骨干教师教研能力,带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助推我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绘本作为一种优秀的教育资源,不仅能够激发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热爱,还能够促进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为我们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绘本在艺术领域中的更多可能性,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同时,我们也希望老师们能够保持对教学的热情和创新精神,提升青年教师岗位胜任力和内生学习力,并整区推进区本、园本研修并打造团队。
用力成长,才有分量;
向前奔跑,才能抵达!
文稿:王甜 张雅婷
初审:萌萌
终审:杨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