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堂,
当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的体验相结合,就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
2024年4月17日
安中学子迎来了盼望已久的研学旅行
“最美是人间四月天”
902班的同学们,盼来了他们初中生涯中最后一个研学旅行
第一站:809三线军工研学基地
809三线军工研学基地位于809微度假小镇内,靠近宜昌原生态后花园下牢溪。大巴车开进山涧,沿着溪水行驶,窗外,清荣峻茂,可谓是郦道元笔下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月17日上午九点左右,安中师生顺利抵达目的地。
课程一:荜路蓝缕防化情
同学们来到809军工厂,围绕“三线建设”展开了学习。809作为中国最早防化装备研制基地,现今中国唯一一家军用防化服生产厂家,目前,基地原有厂址、厂房既是诉说那段难忘岁月的活教材,也是国内首家以防化为主题的三线军工研学旅游基地。
上午9:30左右,第一门课程以防毒面具入手,导师向大家介绍了防化起源、作用及重要性,同学们亲身体验演示如何科学佩戴防毒面罩。让大家深刻体会到了防化工作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课程二:聆听总书记谈家风
“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有怎样的家风就有怎样的人……”习总书记的一句句关于家风的语录,引发了我们关于自家家风建设的思考。
课程三:回顾三线记忆
同学们随着导师走进展览馆,通过一张张黑白照片和老旧机器,回到三线建设时期,感悟三线精神。
课程四:三线小兵趣挑战
“无线电通信实践”是本课程的核心体验环节之一,通过举办无线电测向趣味挑战赛的形式,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效激发了大家对科技实践活动的认知,热情和探索兴趣,同时也使大家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午餐时刻
课程五:三线小兵忆芳华
本次课程依托“三线建设”的厚重历史底蕴,通过“观览历史、倾听记忆、回忆往事、情景再现、专题展示”五个教学环节,逐步引导大家深入理解和体悟三线精神以及三线文化的独特魅力,旨在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曾经投身于艰苦工业生产的工人们,使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三线建设时期的拼搏奋进气息,还明确认识到三线建设对我国工业进程的重大作用。导师还带领同学们学习三线建设时期的歌曲和舞蹈,带领同学们朗诵诗歌,让同学们领悟到三线建设时期人们积极乐观的精神。
课程六:智能体验憧未来
在导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体验了集体游戏、地震体验、真人CS等项目。
印象最深的可谓是地震体验馆,该馆凭借逼真的场景布置和音效设置,成功营造了地震发生前后那种令人屏息的紧张氛围。同学们都深有感触,认识了到防震演习是非常重要的,更加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
大家经过一下午的学习,都饥肠辘辘了,晚餐时间,大家都大快朵颐。
傍晚,大家转移到白马营研学基地,经过晚上两小时的爱国电影观影后,大家各自回到分配的宿舍休息。
第二站:三峡学府
课程一:进三峡大学,悟求索精神
4月18日上午,同学们乘车抵达三峡大学。同学们集体观看了学校宣传片,进一步感悟了三峡大学校训“求索”背后的深远渊源与重要意义。观影结束后,大家对三峡大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在内心播种了自强不息的精神火种。
课程二:向十佳看齐,聚拼搏动力
有幸与校内的“十佳”杰出青年刘佳雯学姐交流,倾听了她充满激情与励志的成长分享,让大家了解到了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体验到不懈奋斗的精神内核。
之后,大家又与一名来自阿富汗的女孩苏菲亚深度交谈,她全程用英语,向我们介绍了阿富汗的文化。这样的跨文化交流,让大家亲身体验到了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同时增进了对世界各国风土人情的认识,拓宽了国际视野,增强了同学们的世界观。
更令同学们难忘的是,同学们站在校图书馆前,穿上庄重的学士服留影时,大家内心都十分的自豪与开心。
课程三:进艺术学院,品艺术人生
大家步入学校的艺术展览馆,沉浸于琳琅满目的精美展品之中。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通过欣赏建筑设计图、绘画佳作等,不仅锻炼了同学们的审美眼光,还提升了大家的艺术素养。每个人都融入了艺术的海洋,看到了自己“心仪”的作品。
课程四:走进实验室,感前沿科技
一走进这座实验室,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便引起了同学们浓厚的兴趣,大家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尝试着每一个器材,深切体验到了科技的力量和科学的魅力。
午餐时刻,大家走进了三峡大学的新苑餐厅。
午餐后,大家参观了水坝模型。
最后一站,大家来到了三峡大学的校史馆,感悟了三峡大学的历史,领略到了三峡大学的风采,进一步理解了“求索”精神。
蓦然回首,
为期两天的研学旅行已结束。
“策马扬鞭趁年少,研学旅行正当时”
充实而愉快的研学之旅已然告一段落,每个同学都从中收获到了与课堂知识不一样的感触。
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大家在返程途中与兴奋地小伙伴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感。
每一场研学旅行,都是为了更好的学习,更加坚定信心,让大家在锻炼中获得人生中更多的成长!
加油,902班的同学们
未来可期!
文字:李吉煌
编辑:李吉煌
指导教师:胡春雪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