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文本解读讲座——昌化一小成长小分队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活动

灿烂
创建于04-21
阅读 29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季叶落,一程耕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每时每刻勤于学习、不断进步、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在4月11日,我们迎来了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四次活动——2024文本解读讲座,聆听王崧舟老师的《文本解读与教师专业发展》讲座,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王老师的讲座语言朴实,讲解清晰,非常适合一线教师。他的讲座主题鲜明,关键词突出。王老师从三个方面层层递进,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既有文本解读方面的策略指导,又有文本案例的详细分析。让听者如沐春风,回味悠长。

王老师以《少年闰土》为例,让我们明白文本解读对教师发展的意义;以《七律·长征》为例,让我们知道提高文本解读能力的方法;以《慈母情深》为例,让我们知道“要理解艺术,不能被动的接受,还原了,有了矛盾,就可能进入分析,就主动了”。

     这场讲座真是一场及时雨,让我们受益匪浅。特别是今后在教学中如何合理解读文本,如何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受到很大的启发,工作室的成员们也进行了一些讨论。

    郭子僡老师认为,我感触最深的是王老师讲的《七律长征》里面的例子。王老师刚开始说常规的“寒”的解读的时候,我就觉得很对呀。但是后面又听了王老师深刻的分析,突然就感受到了寒和暖的强烈对比,不仅仅是环境上的,更是敌人和红军战士心境上的不同。毛主席的诗风一直有豪迈之气,通过王崧舟老师的深刻解读,更加明显地呈现了出来。我觉得要这一解读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红军战士当时英勇无畏的精神,也会对毛主席的写诗风格有更深刻的理解。

     赵以老师认为,王崧舟老师讲解《慈母情深》时,分析了“那么多钱”,“这样辛苦赚来的那么多钱”,“那么辛苦赚来的那么多钱居然只用来买闲书”,看似三个方面,实际形成一条层层递进的主线,以此来体现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等都融入其中,一点都不乱。上次王老师领着我们探究《两茎灯草》中人物形象时,也是围绕一个主线层层递进的,现在有了新的例文,两次相结合,感觉我对于文本中人物分析的思路又清晰一点了。

     潘若梅老师认为,我学到了分析矛盾是文本解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策略。 《慈母情深》中的三组矛盾,深刻、精准的刻画了母亲这一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吃苦耐劳的母亲,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尊重文化】【理解儿子精神需求】【有着内在精神追求】的母亲,这是那个年代的母亲少有的品质,所以这样一位母亲,不仅让人感动,更让读者肃然起敬。

    喻垚华老师认为,今天印象深刻的是这句话,要理解艺术,不能被动的接受,还原了,有了矛盾,就可能进入分析,就主动了。这个是分析矛盾,王老师讲了《慈母情深》中的三对矛盾,这是我没有想到的,特别是分析“大声”“喊”那里,之前没有解读的那么到位,我就是王老师口中的那个“以教参分析代替文本解读”的人,我想在今后应该多阅读,除了教参以外还要多关注自己的阅读经历、生活体验,知识储备、审美素养与思维方式。

     童亚杰老师认为,慈母情深那个几对矛盾的解读,看过其他的教参上面也有,但是没有王老师解读的这个全面,我深受感触的是那几个立刻,上课的时候自己也讲到过,之前上的时候就按照教参上面来了,王老师这个解读真的就仿佛看到母亲的那种忙碌和辛苦,其实我反思一下自己,在平常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自己先深入读文本思考,其实这个矛盾自己能够发现,然后再参考一些教参等进行补充。

    裘美玲老师认为,我没有教过《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但读过几遍。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文中母亲工作的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可能我在教学的只是重点教这两方面,但是听了讲座,我意识到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能只分析母亲一方,文中就提到几对矛盾。通过三组我和母亲行为上的矛盾凸显出母亲的吃苦耐劳和坚忍。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作则必成。本次讲座活动调动了老师们的自我反思,促进了我们的专业成长。我们所有的老师将善思笃行,以研促教,以教促学,众行致远!

阅读 29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