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为蝌蚪们喂食、换水后,孩子们就期许着小蝌蚪们一天天长大,带着美好憧憬,我们迎来了周一,正打算瞅瞅蝌蚪长势如何时,却发现了这一幕……
小蝌蚪的再次意外发生,让孩子们感伤不已。原来,在一次次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中,小蝌蚪早已在不知不觉中牵动着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心。通过《獾的故事》,我们迁移情感,逐渐接受了“死亡”不可逆的事实,也同时感恩彼此的相遇❤️。
那么,对于已经离开我们的小蝌蚪,我们该放在哪里呢?
有了前段时间“清明节”习俗的渗透,孩子们觉得可以将小蝌蚪埋在离我们小二班很近的大树底下,这样有人经过着、牵挂着,小蝌蚪就不会那么孤单了❤️
于是,我们开始了与小蝌蚪的告别仪式
彼时的离别让此刻的拥有更为珍贵,对于剩下了的小蝌蚪,我们决定要更加用心呵护,为了规避蝌蚪的继续死亡,我们还是将目标锁定在蝌蚪的死因上。
为什么换过水、喂过食的小蝌蚪仍会死呢?为什么仅有长了四条腿的小蝌蚪死了呢?
对于蝌蚪又一次死亡的原因,孩子们苦恼不已。
此时教师发现孩子缺少蝌蚪处于变态发育期需要准备登陆环境的经验,提出疑问。
师:“小蝌蚪长四条腿后会变成什么?”
孩子们结合已有生活经验,一致认为会变成青蛙。
师:“青蛙会一直在水里生活吗?”
孩子们表示有时候青蛙也会跳到岸边。
于是,他们对蝌蚪的死因再次进行猜测👇
有娃认为是蝌蚪们在水里缺氧了;
有娃表示,青蛙有时候也会跳到荷叶上休息;
还有娃说蝌蚪家中的水太深了,会淹到小蝌蚪……
经过查询资料,我们发现,原来小蝌蚪在长四肢时,会由鳃呼吸逐渐转变为用肺呼吸,所以我们需要为它们着陆做准备。为它们准备的家要有水陆环境,并且还得降低水深,方便小蝌蚪后期上岸。就这样,我们又开启了为蝌蚪换房子的故事。
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材料给小蝌蚪当家呢?家里面应该放些什么呢?用什么当家里的那块“陆地”呢?通过计划、讨论,孩子们把内心的想法,用符号表征出来,为小蝌蚪换房子做准备。
房子里面放什么?
计划、分工中
换房进行时
在涂涂画画过程中,孩子们将可以充当蝌蚪家的容器、家中所放的物品建构成自己理解的具体形象,主动寻找起材料,各自分工。
在确定容器环节,由于想法不一、无法确定,所以我们便采取投票的方式,选择票数高的当做蝌蚪的家,这不也是孩子们尝试接纳彼此的过程吗😊?
第一组换房记
请健康长大哟~❤️
以此记录我们相遇的故事❤️
第二组换房记
第二组宝贝在为蝌蚪换房的过程中,可谓是一波三折,就为搭建小蝌蚪可着陆的“楼梯”,孩子们反复为楼梯“漂浮”起来而困扰😕
在搭楼梯过程中,孩子们发现饱受期待的绿色楼梯形积木并不合适,只要一松手它们就会漂浮在水面上,小蝌蚪会够不着,这可怎么办呢😕?
此时,他们开始尝试换种积木来充当“楼梯”,结果会怎样呢?
请看我们的“搭楼梯”后续👇
经过反复尝试,我们最终发现齿轮积木在水中只会漂浮一点点,接着,有娃开始将积木垒高,搭成两节台阶,可小蝌蚪在这样的台阶下生活,真的会安然无恙吗?
结果又再次大为不妙!
原来,是刚刚在捞小蝌蚪时,蝌蚪误入齿轮积木的缝隙里了,幸亏我们发现得及时,后面成功将小蝌蚪解救了出来,万幸❤️
接下来,我们又重新开启了寻找“楼梯”之旅,这次会如愿吗?
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们多次实践后,终于找到了在水中不易漂浮起来的、安全的“楼梯”——小汽车楼梯。
就小车不会漂浮的原因,我们也在比较中发现它们是铁的,并且有点重,而其他积木有的是塑料的,有的是木质的,但大多比较轻,我们想,这可能是小车下沉的原因吧🤔?
(后期会带孩子们再讨论😊)
以此记录我们相遇的故事❤️
第三组蝌蚪换房记
以此记录我们相遇的故事❤️
第四组蝌蚪换房记
平淡之喜:已有幼蛙初长成,嘿,你好“蛙”🤗
以此记录我们相遇的故事❤️
第五组蝌蚪换房记
小插曲
第五组宝贝由于最终投票选择的容器是“鸳鸯锅”,与“生活中的数学”的来了场美丽的邂逅。当只剩下4只蝌蚪时,孩子们会怎样分蝌蚪呢?
书璟认为:“可以一边放两只,一边放三只。”
此时,景行表示:“一共只有四只蝌蚪呀。”
师:“一共只有四只蝌蚪,一边放两只,还剩几只呢?”
此时,书璟唤起了已有经验,重新调整为:一边放1只,一边放3只。说明,孩子已初步具有数的分和经验:4可以分成1和3。
但,景行又提出了意见:“可是一只小蝌蚪会孤单啊。”
这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蝌蚪的心理健康和交往环境也很重要呢!
就这样,最终孩子们达成一致:将四只蝌蚪,每边各放两只。
与数学知识的不期而遇,让我们再次感受数学的美丽,数学无处不在,数学能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以此记录我们相遇的故事❤️
截止2024年4月24日,小二班蝌蚪新房,全部入住成功✌️
以上便是近期我们与蝌蚪朋友们的日常,但相信,我们的故事,仍未完待续……
❤️写在最后的话:
我们就这样和小蝌蚪真实地生活在一起,即使在照料过程中状况百出,但也正因为这些自然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物与现象,促使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和热情。而我们成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在感受童年的力量中,也不自主地以孩童的视角重新找回那份最原始、质朴的赤子之心,从而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回归本真、用心生活、感悟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