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湟渠精神,弘扬中华文化——阿勒推中学“湟渠精神代代传”演讲比赛

数学不咋滴的数学老师
创建于04-20
阅读 33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条渠的修成,和一个人有关;一片地域的繁衍生息有关;一个地方的长久平和,和一种精神有关。 

阿勒推中学打造的德育特色项目:“湟渠文化”,为根植“团结、奋进、自强”的湟渠精神,我校于4月17日,在德育处的组织下,在实验楼三楼大会议室开展“湟渠精神代代传”的演讲比赛。学校德育副校长岳丽君,德育主任张晓,教研主任贾香丽参加。

     这是新疆地表上少有的人工河,改变了伊犁河谷的生态面貌,为当地开荒屯田做出了巨大贡献。   

      湟渠最早兴建于清朝,当时,清政府财政十分拮据,为了向侵略者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削减了对新疆等地的饷需,伊犁将军为了增加收入、弥补饷需的不足,想到了开荒引水、扩大屯田。     

      1842年12月抗英民族英雄、清代伟大爱国主义者林则徐流放到伊犁,1844年林则徐不顾年老体衰,积极承办了开垦霍城东南阿齐乌苏的抛荒地。要垦种抛荒地,必须先解决水源问题,他和伊犁将军布彦泰商议,决定改造湟渠,增加水量,为此他捐资承建引喀什河水的龙口工程。开工以后,林则徐亲自督率各族民工,历时4个月,终于建成了一条6里多长的引水渠。随后不久,其他各段渠道也相继扩建改造完毕,开闸放水,银波粼粼的喀什河水流经大小渠道,灌溉着十多万亩土地。因而有人也把湟渠称之为“林公渠”。     

        解放后至今,龙口及湟渠经过了当地各族人民和兵团农垦人的不断改扩建和维护,至今,大渠仍然滋养着新疆最大的产粮区,为当地的农业丰收做着贡献。

      湟渠文化是凝聚各民族为了生存与发展,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共同谱写了一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壮美诗篇,这种自强不息,团结奋进,锐意进取的精神与学校发展相融合,形成了学校灵魂。    

     学校的兴旺是我们全体师生的荣誉和骄傲,学校的衰败是我们的羞耻。学习的点点滴滴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要共同努力,共同进步。这是阿勒推中学从1986年成立以来,老一辈教育者对后来者的警醒,始终不忘“自强不息、锐意进取、团结奋进”的湟渠精神,把初心使命放在心头。

00:31

    经过激烈的角逐,涌现出几名优秀的宣讲选手如:九四班马可欣(第三名),七七班的阿迪耶、摆旭凯、八六班的高雨锐等。

00:22

      最后由评委韩悦老师进行点评,她从演讲内容、演讲技巧、舞台风格上用真诚、质朴的进行点评,相信同学们也受益匪浅。

      通过此次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更加义不容辞地承接住这份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沉甸甸的自豪和责任,用知识武装头脑,用双手创造未来,让“湟渠文化”落地生根,将“湟渠精神”发扬光大。

图文:韩东辉

审核:岳丽君

签发:罗世明

阅读 33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