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扬中市外国语小学二(14)班在本学期的少年科学院的研究课题中,深入探寻、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花圆子”,感受多样民俗文化带来的影响,实现文化继承与发扬的效果。
“花圆子”的历史演变
西来桥糏塑由来已久,只是在民间它更多的被大家称呼为 “花圆子”。糏塑以糯米粉为原材料制作而成,经常“现身”于祝寿、新房上梁等喜庆活动。2016年,随着糏塑被列为镇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指尖上的艺术重新焕发魅力。通过口口相传留存下来的古老糏塑技艺,在西来桥这座江心岛镇上绽放新的光彩。
“花圆子”的发展
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前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花圆子”正逐渐淡出公众的视野,为世人所遗忘。
经过揉、搓、捻、刻……一个个普通的米糏团子在西来桥匠人们灵巧的双手中幻化成千般模样。这扎根于乡土的传统民俗技艺是属于一方水土共同的文化技艺,是值得我们精心呵护、永远珍视的无价之宝。
有一个关于明正德年间宝庆府的故事,讲述了一位母亲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将肉末拌入面粉中制作成圆子,这种圆子后来被称为花圆子。这个故事不仅展示了花圆子的美味,也反映了扬中人民对传统美食的热爱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
扬中花圆子的由来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食品起源故事,它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通过了解花圆子的由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扬中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
寻找快乐的“花圆子”
前期,扬中市外国语小学二(14)班的师生,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走访,邀请民俗工艺大师现场授课,实境体验“花圆子”的制作过程。
“花圆子”的制作过程
制作一个糏塑(通常指的是用于庆祝场合的糏塑艺术品)主要需要以下材料:
1.糯米粉:这是糏塑的主要材料,用于制作糏塑的基本形状和结构。糯米粉的特性使其具有可塑性,能够塑造成各种形状。
2.食用色素:为了增加糏塑的色彩和视觉效果,常常需要用到各种食用色素,这些色素能够使糏塑变得更加生动和吸引人。
3.模具:有时为了制作特定形状或图案的糏塑,可能需要使用模具。模具可以帮助匠人快速、准确地塑造出所需的形状。
4.装饰品:糏塑制作完成后,为了增加其观赏性和喜庆氛围,可能会添加一些装饰品,如小珠子、彩带等。
5.其他辅助材料:根据具体的制作需求和创意,可能还需要一些其他的辅助材料,如油纸、保鲜膜等,用于保护糏塑的形状和表面。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匠人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意和技巧,通过揉、搓、捻、刻等手法,将普通的糯米粉团幻化成一个个精美绝伦的糏塑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值得一提的是,糏塑技艺在不同的地区和文化背景下可能有所差异。有些地方会在糏塑中掺合各种颜料,制作出更具特色的作品;还有些地方会结合当地的民俗和文化元素,创作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糏塑作品。这些差异使得糏塑这一传统手工艺品更加丰富多样,也更具文化价值。
制作成果展示
记录美好
通过此次探寻快乐的“小花圆”少年科学院活动,二(14)班的同学们以日记、手抄报的形式,将此次活动的过程、感悟、体会等一一记录了下来。
未 来 展 望
深耕民俗文化,做好非遗传人是时代的需求,更是社会的期盼,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以身示范。让我们一起,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文化强国,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注入旺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