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动态10】聆听和美课堂,感受名师魅力

颗粒zZ~
创建于04-19
阅读 22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和美课堂,“以生为本,以美启智,以和谐促生长,以高级促发展”。慕“和美课堂”之美名,怀揣着对数学教学的殷殷期待,2024年4月13-14日,我校两位数学教师至长沙赴“和美课堂”之约,观摩学习。邂逅名师大家,潜心修学,汲取精华,求同存异,成己之美。

       为期两天的学习中,各位教授的精彩讲授让我们受益匪浅,如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

苏明强:《折线统计图》+《关于数据意识的几点教学建议》

       苏明强老师执教的《折线统计图》一课,以“图会说人话”激趣导入,让四年级的学生轻松掌握图形语言“升、降、平”,又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和应用意识,体会分类思想、统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和变中不变思想,积累了观察、思考和表达经验。

丁元春:《丘成桐教我们学数学》

      华应龙名师工作室成员丁元春老师执教《丘成桐教我们学数学》一课,丁老师从丘成桐先生的经历出发,引导学生重走丘成桐爷爷小时候的思考之路,探索数学学习的方法,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感悟伟大数学家的人格魅力与爱国情怀,进而从小立志,数学爱国。很好地诠释了“国数课”的教学理念。

华应龙:《卖牙膏的故事》+《国数课,祖国需要,我们就去教》

       华应龙老师的《卖牙膏的故事》一课开篇用视频导入,从熟悉的牙膏口径入手,启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其中隐藏的数学奥秘,激励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数学发现。串联金典国学,让学生在进行数学探究活动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接受经典文化的濡染与浸润。

胡健:《数说八一起义》+《说课》

       胡健老师执教的《数说八一起义》一课中,课前让学生搜集、查找资料,使学生了解八一起义的历史概况;让学生通过收集到的死亡人数,到后来的工农红军人数,让学生感受背后的百分数信息,以绘制折线统计图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能力,让学生在数据和故事的情境中,感受八一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贲友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数学课堂的守正创新》

       贲友林老师的课从两个问题出发——知道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这样算呢?让学生在动手拼一拼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不知不觉进行学习。在他的课堂上,这些孩子好像都突然变得聪明了,表达能力强了。 贲老师强调在教学中,学生的存在先于知识的存在,教学围绕学生而不是知识组织起来;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不是按照知识体系预先设计好的、线性的、按部就班的过程,而是针对学生的状态有所调整和变化、有着丰富的可能性的过程。

刘延革:《小数的初步认识》+《把握数概念的本质,关注认知的阶段性》

        刘延革老师执教的三年级《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以四个任务的形式贯穿整节课。她从生活中的小数怎么读开始导入,按着用小数如何表示7分米长的教鞭为引,始终围绕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展开,让学生把小数和分数产生联系,学会把一位小数和分母是10的分数进行一一对应,最后再把这种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用小数表示生活中的数。

       通过引入全国人大代表高松校长的原话‘’现今的教学,是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孩子,解决明天的问题‘’。刘老师强调学生需要的是用数学逻辑的方式去发现问题,教师应把握数的概念的本质,培养学生数学的眼光。

张齐华:《平移的再认识》+《把课堂变革落实在每一个细节里》

       张齐华老师执教《平移的再认识》一课,先给足时间让学生带着目标和任务,在组内共学。再让学生提问题并提炼三个核心问题展开研究。每个环节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合作团队意识和学习能力。张老师课上十分关注学困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些本不想举手发言的孩子,在张老师幽默的语言引导下变得敢于表达,积极思考!随着张老师循循引导,学生们的思维也更深入、更系统、更完善。学生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方法,更是能力、素养、兴趣、自信心的综合提升。

强震球:《用字母表示数》+《指向“学生理解”的教学改进》

      用字母表示数是让学生思维从算术向代数发展的第一课时,强震球老师执教《用字母表示数》,通过扑克牌算24点让学生获得用字母表示数的初步体验,体会符号简明、概括与抽象的特点。了解含有字母式子的含义,在这过程当中,让学生体会符号化思想,渗透代数思想。强老师结合丰富的教学实例让大家感受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理解的过程”,不仅要注重对教学对象的理解,也要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现实,强调了学生课堂上的体验、经历和过程。

朱国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基于“基本事实”,培养推理意识》

       朱老师的课堂以“在A、B两点之间架一座最短的桥”这个生活问题导入,设计新颖有趣,他引导四年级2班的学生基于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他在课堂练习中反复追问,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在思与辨中学生掌握了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的关键,强化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认识,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推理意识。

       通过此次学习,我清楚地认识到培养会思考、会探究、会表达的学生正是“提质增效”的关键所在。对于老师来说,要钻研课标、抓住核心、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核心素养在课堂上生根发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习之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会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段数学“项目化”学习创新作业研究》课题组

审稿:安源区第一小学教务处

阅读 22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