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中国人最远的旅程 “南美+南极”

四、《乌拉圭在哪儿》--(二)拉普拉塔风情与科洛尼亚魅力

Zhenhuan
创建于04-18
阅读 124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上接《乌拉圭在哪儿》--(一)乌拉圭人的骄傲--蒙得维的亚

      1、湿鞋拉普拉塔河

    我们18日晚上住在蒙得维的亚的丽笙酒店(Radisson)。19日一早向东面河口方向出发,目的地是一处叫做Cangrejal Arroyo Pando的沙丘港汊。并在河畔沙丘餐厅用午餐。

图421:这张拉普拉塔河口俯瞰图来自百度。河口左侧陆地的一点点土黄色区域就是蒙得维的亚城,小水湾即蒙得维的亚湾,右岸下部的一片黄色区域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可见千万人口和百万人口城市的差别。河口的巨大喇叭口,是拉普拉塔河的特征。

    小Tip: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英语La Plata-Parana River;西班牙语Río la plata-Paraná)是南美洲仅次于亚马逊河的第二大河流,世界第十三大河。拉普拉塔河位于南美洲乌拉圭和阿根廷之间,在西班牙语中“拉普拉塔”是“白银”的意思。拉普拉塔河简称银河。从源流巴拉那伊巴河算起,拉普拉塔河-巴拉那河全长4100公里,流域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长江是世界第三长河,流域总面积才180万平方公里),水太大了,可以说是天河(银河)泻地。她汇集了巴西、玻利维亚、乌拉圭、巴拉圭和阿根廷几条重要的支流。河口处宽度超过200公里。是世界最宽的河流

图422-423:浊浪滔滔、一望无际,这是河边还是海边?

图424:这处银河的港汊是潮汐泻湖,涨潮时与拉普拉塔河相连,退潮时分离。人们喜欢来此游泳、抓螃蟹。

图425-426:拉普拉塔河口的一处港汊白沙丘景色。我到此仿佛悟出了拉普拉塔“银河”的本意,应不是指中国传说的天河霄汉,可能是说涛涛黄水里淘出的洁白沙滩。

    拉普拉塔河乌拉圭一侧风好大,两天间我的帽子被吹掉了两次,这次还吹到河里,被小玲下河捞了起来。同行的周总是安徽人,遇到惊奇的事喜欢说“乖乖”!“乌拉圭”,原来是大风“呜啦啦的乖乖”!  

    上图是小玲在和乌拉圭大风较劲,疾风中做挺立瑜伽动作。

图427:拉普拉塔河沙丘的植物。

图428:踏入世界名川大河是我的人生乐趣,到了拉普拉塔河,自然要完成湿鞋之举。

图429:河口沙丘餐厅的大章鱼爪真新鲜,味道好极了!

2、感受原汁原味的古城魅力

图430:我们完成拉普拉塔风情之行,下午乘大巴前往古城科洛尼亚。车票511比索,约合12.77美元或90人民币,乘车两百公里真不贵。顺便说一句,乌拉圭大多数地方都能刷VISA和MASTER等国际信用卡,但一些博物馆只收当地货币,因此少量换汇是必需的。大巴途中约三小时,可以看到潘帕斯草原的景色如上图。人们常说阿根廷高乔人是潘帕斯雄鹰,实际上阿根廷国土只有部分是潘帕斯草原。而乌拉圭全境都是潘帕斯草原,所以说乌拉圭太佛性了,连潘帕斯都让别人抢注了。

图431:这是高乔人的潘帕斯乡村家园景象,足球场是常见设施。2023年底国际足联最新排名,三百万人的撮尔小国乌拉圭世界排名居第11位;而14亿人的东方大国要把足球当成政治任务搞上去,花费巨资,现在排名世界第79位,亚洲第11位。令人无语。

图432:马背上的高乔人(摄影Jimmy Nelson)

    小Tip:高乔人。“Gaucho”一词源于西班牙语。因为他们居无定所,所以在西班牙语中被称为‘Gauderio’,是流浪汉之意,后来演变为‘Gaucho’。高乔人是印第安人与西班牙人混血人种,大部分生活在南美高原和潘帕斯草原,以彪悍著称。马文化体现在高乔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服饰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宽檐毡帽、马靴、灯笼裤、宽腰带、印花方巾,骑在马上,这就是典型的高乔人装束。高乔与北美的“牛仔”意思相近。习惯于马上生活,曾在19世紀初的拉美独立战争中扮演重要角色。在阿根廷和乌拉圭,高乔已经成为民族主义的象征。高乔人的神话传说、民俗风情以及文学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和赞誉,并且成为最重要的区域文化传统。

图433:孤独和自由是高乔人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同时他们又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经常会为外来者免费提供食宿,十分慷慨。高乔人的饮食以烤牛肉为主,并在大啖烤肉之后喝一种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茶饮——马黛茶,有帮助消化的功能。这是流传了几个世纪的高乔人的饮食习惯和特色。据说,享誉全球的阿根廷和巴西烤肉(更应该有乌拉圭)就是源于高乔人的饮食习惯。图为卖马黛茶具的街摊。

    小Tip:马黛茶,全名耶巴马黛茶,是西班牙语 Yerba Mate 的译音,英语Mate Tea。马黛树是冬青科大叶多年生木本植物,一般株高12-16米,树叶翠绿,生长于南美洲。南美洲人对这种树叶子的处理方法和中国的茶叶相似,所以中国人称为“马黛茶”,国际上大都认为马黛茶是阿根廷国饮,其实乌拉圭亦然。高乔人的喝茶方式很特别。一家人或是一堆朋友围坐在一起,将泡有马黛茶叶的茶杯插上一根吸管,在座的人一个挨一个地传着吸茶,边吸边聊。喝完再续上热开水接着吸,一直吸到聚会散了为止。吸嘴一般是金属管做的,镂空椭圆形的管头插入壶中,起到过滤茶叶的作用。而高档的茶壶则是一种艺术品,有金属模压的,有硬木雕琢的,有葫芦镶边的,多数是皮革包裹的,形状千奇百怪。高档吸嘴则镀银。外国游客大都喜欢到手工艺品市场买个马黛茶壶带回去纪念,我们也不例外。

图434:我们在网上订的科洛尼亚皇家酒店Hotel Royal ,三星级,含早餐60美元/晚,是我们此行最经济的旅馆。地址是Gral. Flores 340,70000 Col. del Sacramento, Departamento de Colonia。位于科洛尼亚新城的主街“鲜花大道(Gral. Flores)”的中部,无论去长途汽车站、轮渡码头还是古城主要景点都不超过两公里范围。酒店旁边有个超市+和杂货店,门口在卖劈柴。我前面说过,乌拉圭全境都是潘帕斯草原,没有山地森林,所以烧烤和壁炉的薪柴需进口。

    小Tip:萨克拉门多科洛尼亚市(the City of Colonia del Sacramento),是科洛尼亚省的省会。科洛尼亚市的历史区即古城(Historic Quarter of the City of Colonia )位于乌拉圭最南端的半岛上。葡萄牙人于1680年在大草原边缘兴建了萨克拉门托城。今天的古城风貌,是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个殖民强国相互争斗的结果,古城两种不同建筑风格奇异的揉合反映了她动荡的历史。最早是葡萄牙人为征服拉普拉塔河流域占据了这个半岛。经过西葡两国的百年反复争斗,最后签订了San Ildefonso条约,将科市划归西班牙人管辖。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这个小城在1995年12月被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图435:科洛尼亚古城是葡萄牙人始建,所以有着明显的葡萄牙痕迹。新城是西班牙人和后殖民时代建的,是西班牙风格。这是我们去古城途经东西向的林荫大道“7月18日大街(Calle 18 de Julio)”,长方形石块铺的路,中间高,两边低,两边有下水道。科洛尼亚新城的后殖民时代建筑风格沿袭了西班牙传统。

图436:这是科洛尼亚佛罗里达街终点,靠近古城历史街区城门的把头建筑--科洛尼亚塑料艺术家协会和艺术画廊。墙上的壁画很有乌拉圭民俗特色。小玲摆个POSE,露出了文革宣传队李铁梅的痕迹。

图437:从佛罗里达街走到萨克拉门托城门,进入城门就是古城了。走过钢索吊桥,可见古城门上镌刻的葡萄牙国徽尚在,庆幸没有改朝换代者或者红卫兵给“破四旧”。而且古城还不收门票,比我国那些几乎完全新建的“古镇”,动辄一两百元门票,感觉好多了。

图438:我们在临河的萨克拉门多历史遗迹公园的老城墙上,看到出游的乌拉圭小学生们,穿着白长衫,系着黑领巾,太可爱了!

图439:临河的圣米迦勒堡垒(San Miguel Bastion)是葡萄牙人于300年前建于圣米迦勒街(Calle Paseo de San Miguel)的防御工事。它扼守拉普拉塔河河口,控制船只进出,具有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南美洲与欧洲各地的货物往来要大都通过这个河口。

    米迦勒是圣经旧约中的天使长,他降服了恶龙撒旦。

图440:18世纪建的葡萄牙街角有青花瓷板路牌和铁制路灯,左侧是西班牙圣佩德罗街(Calle de San Pedro),用长方石块铺就,路面中间高、路边低;右侧是叹息街(La Calle de los Suspiros),马路用不规整石块铺就,中间低、有排水沟是其特点。 叹息街是古城最著名的景点之一。红房子是保留完好的葡萄牙遗物。据说叹息街的寓意是西葡两国为科洛尼亚相争两百年,科洛尼亚八次易主,最终归属于独立后的乌拉圭。其遭遇令人叹息。

图441:古城中葡萄牙人竖向的索利斯街(Calle de Solis)和西班牙人横向的圣佩德罗街(Calle de San Pedro)相交处。街边斜顶盖瓦的房子是葡萄牙人盖的,路是碎石拼接;平顶房是西班牙人盖的。路是矩石拼接。

图442:古城中心的白色灯塔建于1857年,是古城的地标,塔底部为正方形托着圆柱形的上半部,有111级台阶可登上塔顶俯瞰港口和银河航道。圆顶是红白交间的放射条纹状,高度为34米。灯塔每9秒闪烁一次白光,天气晴朗时可见度为6.4英里。灯塔建于圣弗朗西斯修道院遗址之上,断壁残垣说明了它不平静经历。

图443:有着高高双塔的圣礼教堂是乌拉圭最古老的教堂。自从17世纪末修建以来,曾多次被毁。经过一次又一次的修复后,教堂原有的建筑风格已荡然无存。

图444:古城的恩里克斯德拉佩纳街(Calle Henriquez de la Pena)有个葡萄牙大宅改建的葡萄牙历史博物馆(古城的博物馆收费,但只需一张通票),这些是葡萄牙(通过巴西)统治时期发生的乌拉圭独立战争(1825-1828)的兵器装备。博物馆里还有很多古瓷和航海仪器,说明葡萄牙航海大国的地位。还有一个专题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奴隶之路:抵抗、自由、遗产”研究项目,在对话、和平与和解文化的棱镜下研究贩卖奴隶和奴隶制的历史。它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和宣传这一人类悲剧,使人们了解其根源、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及历史所产生的文化互动。从这个展览看,萨克拉门托及其后的科洛尼亚港在黑奴贸易中可能扮演过不光彩角色。

图445:这是古城西北角的西班牙殖民博物馆。1777年,在攻占科洛尼亚广场后,西班牙将军佩德罗.德.塞瓦洛斯下令拆除葡萄牙建筑,萨克拉门托的葡萄牙人开始了大迁徙。直到1821年葡萄牙人(巴西人)再度成为小城的主人。

图446:这是古城东头圣加布里埃尔路(Calle Paseo de San Gabriel)旁的科洛尼亚地图(葡萄牙瓷砖作品),反映1762年葡萄牙治下萨克拉门托城布局。作者:劳尔.佩雷拉.马乔(1943-2005)。地图的背后就是瓷砖博物馆(Museo del Azulejo),非常遗憾,我们错过了这个有价值的展览。

    小Tip:葡萄牙瓷砖历史。葡萄牙瓷砖讲述了从宗教到世俗的历史主题。在覆盖建筑外墙、室内和公共空间时,它们塑造了风景和艺术形象。通过这种方式,它的表达在不断变化和适应中继续,将摩尔人的祖先与当代人编织在一起。15世纪时瓷砖在西班牙摩尔人领土上以“陶瓷挂毯”的形式出现。在16世纪传到葡萄牙后,这个元素通过在空间中添加场景图像而获得了新的特征,瓷砖使门、拱门和玫瑰窗等建筑特征更加生动戏剧化,为建筑物提供了新的线条、光线和颜色。在18世纪,葡萄牙瓷砖获得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描绘圣经和传记叙述的蓝色调。白色瓷砖表面上的靛蓝和茴香色调为环境塑造了精致的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葡萄牙瓷砖的知名度更高了。在20世纪下半叶,随着公共艺术的概念推广,瓷砖应用在城市的各个板块蔓延开来。

图447:银河畔的古城小宅恬静、温馨,这种骨子里透出的高雅不是土豪能用钱堆出来的。

图448:在古城逛了大半天,我们出城沿河边的阿蒂加斯大道(Avenida Artigas)向北走,看看新城景色,约走了两公里,见到钟楼广场,广场南端叫做年轻人空间(#espacio joven),一棵过火的枯树被绘制成翩跹舞者,很有文艺范儿。

图449:从钟楼广场返回的路上,我们在银河堤岸上看到的景象颇为触动心弦,见上图。在拉普拉塔河的浅滩上,几个足球小子在水中踢起足球,过人传球像模像样。我对小平同志十分尊敬,他说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我一直觉得他说得对。直到看见这一幕,我才开始怀疑--这些连球场都没有的银河小子,没准儿未来会成为苏亚雷斯、卡瓦尼或者弗兰。苏亚雷斯兄弟七人,靠单亲妈妈抚养,又有谁来抓(培养)他呢?看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才是最重要的。让有潜力,能奋斗的人为了自己的命运去拼搏,用市场估值兑现个人收入。不要用空泛的口号或看得见的手去揠苗助长+压制扼杀,这才是中国足球的希望。

图450:因为乌拉圭几乎没有重工业,空气质量在全球排名居前,所以科洛尼亚的银河落日是著名一景。我们按计划游览了古城和新城,在餐厅消消停停地吃了晚饭。然后去港口看梦幻般的日落。我们的船票是20:31开,按理有时间看完日落再上船。但因为涉及通关,我们要提前一小时进入隔离区。无奈只能寄希望于在隔离区也能看到日落。可惜那个隔离区是全封闭的,西向几乎没有玻璃窗。我好不容易找到个角落有窗,隔着玻璃看了银河落日,确实很壮观,因无法避免玻璃光晕干扰,只能拿这种有瑕疵的照片以飨读者。我以这张照片压轴,寓意我们人生旅程也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阶段。尽管人生如图示有很多不尽人意,但只要我们认真去追求和实践,绚丽的风景就永远在路上。

    至此,我完成了南美+南极的全部游记,有如释负重之感。希望能给我俩的红宝石婚纪念之旅留下美好记忆;给关注我简篇的亲友们有所回馈;给我们之后的驴友有价值的信息。


                                                               2024-4-20

阅读 124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