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林书社】深入议课天地,解码高效课堂-翰林镇实验小学榕林书社第24期教师共读活动

一之日
创建于04-18
阅读 116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立品直须同白玉,读书何止到青云。为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和修养,提升教育内涵品质,使教师在读书中促进专业发展,2024年4月17日晚,翰林镇实验小学榕林书社第24期教师共读活动如约而至,青年教师共同走进《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通过阅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远,教的更好。

      陈大伟老师在书中提到说,“观课议课,让我们同在共行”“同在”是一种客观事实,是一种彼此间的处境认同,是一种立场选择。“同在共行”旨在建设合作的教师发展文化。培养“合作性同事”。基于此,榕林书社深度阅读《观课议课与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篇章悟

教师们就人际“和”,求“不同”,致力于“思”,追求“诗”展开探讨与见解的分享。领悟到了在观课议课文化中“和”是前提和基础,大家“和”了才愿意坐在一起,“不同”是策略、手段和过程,并且“不同”为“思”的创新和超越创造条件。“思”是核心和纽带,是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的关键。“诗”是教师生活的终极目标和状态。

教师阅有感

陈春老师谈到,在我们的教育生涯中,每位老师都有驾驭自己课堂的能力,而观课议课,就是一场深刻的教育交流和自我提升的旅程。独行快,众行远,教师并非孤行其道的职业,而是在同行的陪伴与支持下共同前行。观课议课,要“同在共行”。走进他人的课堂,首先理解和将心比心授课老师的心境这是必要条件,如果老师的心门没被打开,不被接纳的议课又有什么意义。

每一位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情感绘制出千变万化的教学画卷,但他们也会有身处画卷时“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的迷茫,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观察、思考,持着平等互相学习的态度,帮助授课者“柳暗花明又一村”,提高自身发展。只有遵从“同在共行”的原则交流,教师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我们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形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社群,才能同舟共济。

杨晓雨老师在读了求“不同”这一小节中体会到求“不同”意味着观课议课的目标不是在不同意见和方法的“多”中求“一”,而是在现有课堂教学方法的“一”中探讨出“多”的可能性来。也就是数学思维中的一题多解,发散思维。

每个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教学风格会影响教师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从而形成不同教师之间的特色。所以教师间更是要多观课多议课,博采用长,补己之短。

同年级教师节更是要多互相观课议课,因为大家所教学的内容是一致的,通过议课一起讨论出更好的方法或更简便的计算,或是针对学生的难点和易错点进行分析优化教学,不断精进自身教学的同时也更能提高学生的素养。

符文晶老师被书中提到的“如果说观课教师是隔岸观火,那么授课教师则可能是水深火热。”这句话直击心灵并有感而发。

她说:“多少次,我站在公开课的讲台上,感受到的不只是台上的荣耀,更多的是台下的压力和不安。我恐惧自己的不足会被放大,害怕自己的缺点会被批判,所以在上课的时候会紧张到忘记下一个环节讲什么,课堂上关注等多的是我自己能不能讲完、讲流利,忘记了学生才是主体。导致一节课下来老师真的成了主讲人,学生成了听众。在阅读后我逐渐明白,观课议课其实是一种合作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共同体为了课堂的改进而努力的活动。它不是为了找出谁的不足,也不是针对谁,而是为了找出课堂的不足,为了寻求共同的进步。我们不应该害怕自己讲的不好而排斥上公开课。”

校长领航思

最后于艳霞校长进行总结性发言,在教育的长河中,每一位教师都是引领学生航行的舵手。老师们读了陈大伟老师的《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这本书都非常有自己的见解与感受。这本书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激发了教师的内在动力和自我提升的欲望。通过观课议课,我们不仅能够互相学习、交流经验,还能够在同行的反馈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到成长的方向。

于艳霞校长特别强调“观课第一步要观好自己的课”不止是要在每节课后进行及时的反思与整改,更是要时刻关注课堂里的变化,学生的思维是否跟上老师,学生对重难点的把握,做好及时的调整。这些都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容易忽视的细节,但却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前行。陈大伟老师《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为我们开辟了一片新的视野,让我们对课堂教学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引导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讨论,让我们对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让我们携手同行,在观课议课中不断进步,共同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编辑:杨晓雨

审核:课程与教研中心

终审:于艳霞

阅读 116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