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显著精神标识。无论是司母戊鼎、清明上河图、莫高窟壁画、故宫、岳阳楼等耳熟能详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京剧、剪纸、珠算、二十四节气等可感可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承载着中华文化的血脉传承,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关系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其实也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时光荏苒,大量历史文物穿梭千年,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在充满创新与未来元素的21世纪熠熠生辉。然而,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断舍离”思想却时不时涌现,小部分城市谋求高速发展,只重经济,不重文化。转换思想,融合兼顾,才能让文物保护不成问题。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客观实际,因地制宜,统筹协调,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方能让珍贵文物流传千古。
向“新”要动能,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文章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如何让静态存在的文物跨越时空,打破壁垒,灵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让科技赋能,“数字化”突破文物和观众的物理界限,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故宫”、山西博物院的“壁上乾坤”、敦煌莫高窟的“数字藏经洞”等实现观展由“走马观花”向“身临其境”的转变;“沉浸式”提升观众观展的感官体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长征”沉浸体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河之恋”数字化沉浸式体验展等,新技术、新场景让文化资源“活”起来,“火”起来。文化是流动的“活水”,结合新技术、新需求,在与时代同行中,激发了消费潜力,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保护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方能让中华文明不断放射出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