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8日,广州市黄少华名师工作室乡村和民办教师助力研修进行了第四次线上研修。本次研修的主题是“学员阅读课例点评”,主要内容是学员分小组对其他教师的课例进行讨论和点评并评出优秀课例。黄老师指出,课例点评并非为了评出优秀课例,而是为了相互学习,了解其他学校的优秀做法,相互借鉴。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各个小组的精彩课例点评。
第一组
广州市庆丰实验学校 彭豪英
01 邝维煜纪念中学附属雅正学 陈丽蓉
本次课例的主题是新人教版英语必修二第一单元的Reading and Thinking。
课程不仅结合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授课,特别突出了英语语篇中的“文化意识”,旨在通过对于中外文化的理解,深化本国文化自信,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也表明了必修课程对于“理解性技能”和“表达性技能”的要求。这两方面正好和后续的文本分析一一对应,明确了学生在情感意识和知识技能上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整体水平一般,英语比较薄弱,因此陈老师在课程设计上照顾学生的水平,提供充分的脚手架来提示学生,从易到难提升学生的能力。课程从学生熟悉的文化遗产图片和莫高窟的现状入手,不仅吸引学生的兴趣,而且使用同类主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接下来,采用了“情境创设法”,让学生有意识地以任务为导向,积累相关的词汇、短语、答问思路等信息,实现整堂课的有效输出。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通过划分文本部分来获取文章整体框架,通过填表、两两协作采访的方式,来了解文章的具体细节。在最后的输出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开头创设的情境、建立词汇库、提供脚手架,并对学生的输出做出评价。最后,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文章的内容。
整体来说,课程的情境创设十分贴切,很好地整合了整个文本的内容,文本的宏观和微观处理兼顾知识获取、趣味,既能够节约获取细节的能力,在教学展示上也能突出亮点,此外,还能以学生易于接受的难度开展教学,最后的展现和输出环节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流程十分完整。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如何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去突出“文化意识”的观念,以及讲整个评价和总结可以适当引向学生,提升自身对于文化遗产的责任意识,也许在评价上面需要更为聚焦于这个点,以真正形成教学目标中提及的价值导向。另外,在一节课的课程呈现上,教学流程十分细致,流程丰富,时间这个点上也需要老师更好地把控。
02 广州市第六十六中学 李佳
本次课例的主题是新人教版英语必修三第一单元的Listening and Talking。
此次听说文本的主题是“节日与庆典”,讨论的话题比较日常化,主要涉及了节日经历、特色美食、庆祝活动、人们对节日的态度转变、自身的看法。话题整体表达难度不高,但是学生在口语表达上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在输出内容上比较简短、缺乏实质内容。因此,这堂课的目的设定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表达方式,合理开展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对话中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意识。
课程通过讨论春节的视频引入主题。听前设定6个问题,以帮助学生聚焦于特定内容的获取,具备目标意识。听中活动包含了一段对话,旨在获取情绪的相关表达,并通过对该听说文本的分析,来学习如何开展并继续对话,包括回应情感、后续提问、表达观点三个方面。听后的活动是两两对话,就春节和圣诞节来开展对话。最后,简要总结课程内容。
整体上来说,这堂课是比较常规的听说课程,课程设计流程清晰明了,教学目标在知识和技能上实现得不错,但是在民族自豪感和文化意识上没有凸显出来,需要老师再进行提炼总结。
03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南沙实验学校 何家铭
本次课例的主题是新人教版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的Reading for Writing。
本堂课基于大单元的整体设计,以人与社会为大主题,以互联网为子主题,讨论互联网的利弊和如何合理使用互联网。本次读写课程谈及了危害网络安全的三个问题,并借此谈及如何安全上网,同时邀请读者分享自身的经验和发表评论。在这个课程中,学生需要加强互联网主题词汇输入,进行互联网安全的博文表达。
首先,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发表评论的场所来引发兴趣,并向学生介绍博客。在读前环节,学生略读分析博客的结构。在读中环节,学生分析文本的语言特征,了解祈使句、相关细节,如解释、例证、原因、定义和对比可以用来丰富文本内容。在读后环节,师生共同总结文章的大意、结构和语言特征。写前,学生开始头脑风暴,思考更多关于安全上网的建议。随后,学生选择网上购物、社交程序、线上聊天室3个主题的其中一个来进行写作。学生从内容、语言、书写3个方面来进行自我评价、生生互评。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流程设计完整、清晰,是一堂常规的写作课程。在细读时,教学重点在于整个文本的框架结构,在内容上面也需要有一些涉及,以帮助学生从文章中获取足够的词汇、短语、句型的输入。
04 空港实验学校 黄聪
本次课例的主题是新人教版英语必修三第一单元的Reading and Thinking。
课程的主题是“探究节日的庆典与缘由”,从5个不同方面入手来分析庆祝节日的原因,最后回归到了人类对于情感的真挚、深层渴望中。教师进行了细致翔实的文本分析,而在教学设计上,比较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没有设定情感和文化层面的目标。
在正式上课开始之前,学生跟读关键词并完成小练习。正式上课后,从节日相关图片的小组讨论和相关提问入手,引发学生对于节日的兴趣;根据标题、图片、文本,进行内容预测,并回答相关问题。读中,学生回答课本上的问题,教师带领学生细读课文。读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回答3个问题,并完成课本上的小练习。最后,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复述文本内容;教师总结语言要点,学生做笔记,并完成单词、短语的相关练习。
就教师设定的语言、技能教学目标而言,本堂课显然已经达成。但是在整体教学实施过程中,更多着重在词句层面,在文章中学习词汇,在课型设定上会给人一些疑虑,还需要更为清晰地确定具体课型,做针对性的设计。此外,获取文章信息的方式主要是回答问题,在课堂展示上缺乏更多的新意和亮点,是否可以考虑更多的展开方式。
05 永和中学 钟秋玲
本次课例的主题是新人教版英语选择性必修二第二单元的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名词性从句作为一个高考高频考点,在各个题型中的出现频率很高,同时也是写作亮点句型的来源之一。在明确了知识点的前提下,教师进行了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三类名词性从句,因此教学重点在于从句的实践与运用。
首先,教师通过图片和句子入手,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结构,从而简单复习主语、表语和宾语从句的内容。接下来,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分析引导词在从句中充当的成分,讲解that和it引导的难点从句,形成总结型表格并完成小练习,学生合作讲解题目。在输出环节,教师通过视频来创设情境,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用名词性从句来介绍运动员。
课程的亮点在于,名词性从句可以用于形容学生在运动会当中的表现,这个和现实生活的结合让日常生活显得与众不同,同时也突显出了名词性从句的魅力。但是这个部分在课件中展示得比较靠后,如果考虑将其作为主题语境,贯穿始终,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足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表明课堂的主线任务,并且辅以相关的笔头小练习,更加逻辑清晰的展示,这个课程会更加有吸引力!
广州市花都区第二中学 曾泳琪
1.李佳
课型:必修三 Unit 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Listening and Talking
1)视频杂音较大,李佳老师的声音听得不是很清楚。开头导入的视频感觉可以选择更加贴切的,更加简短简洁的视频,因为关于春节的优质视频在网络上应该还是比较多的。第一眼看导入视频感觉比较容易抓不住重点,不知道视频想要表达什么。
2)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非常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说明老师的问题以及教授的内容是符合学生的学情,学生能够理解老师的问题,因此都比较主动积极回应老师。
3)整节课教师用语中汉语占比比较多。李佳老师的教案提到听课的学生为“高一2班学生,该班学生总体基础较好,但两极分化明显。学生对本课例的教学内容较为感兴趣”,所以我浅显地认为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多尝试全英文教学。
4)李老师有意识地教授听力技巧,在放听力前提醒学生做好笔记。提醒学生记好关键词。
5)可以增加教学活动,增加学生说的时间,减少老师讲授的时间。
6)学生之间讨论活跃,积极参与老师布置的活动。
7)整节课有2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开口练习,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开展对话,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达成度好。
2.陈丽蓉
课型:Module 2 Unit 1 Reading and Thinking Cultural Heritage
1)陈丽蓉老师的整节课都为最后的输出任务提供了很多的铺垫和帮助。前面的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在为后面的输出任务作铺垫,条理清晰,逻辑分明,比如:上课一开始就前置任务,让学生能够带着任务去学习,并很清楚了解到本节课的最终产出任务是什么。由于最终产出任务是学生发表演讲,因此陈老师在读中设置了充分的脚手架——让学生两两对话,完成采访任务。
2)其次,陈老师的课堂充分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整节课设置了充分的脚手架,比如她提供了内容详实的word bank以及让学生对话的模版,充分降低了任务的难度。
3)陈老师的作业设计有分层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让英语水平高的学生也能通过作业充分提高、锻炼到自己的能力。
3.钟秋玲
课型:选择性必修2Unit2 Bridging Culture复习名词性从句
1)钟老师的课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也非常突出清晰。
2)钟老师的语法讲解清晰,条理清晰。先是分析名词性从句的结构,找出从句和引导词,其次再让学生分析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是什么,帮助学生回顾什么是名词性从句等。
3)受课型的影响,整节课穿插较多的中文。
4)感觉可以增加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增强语法课堂的趣味性。
5)运用部分,钟老师用到了身边学生的实例和现实照片让学生利用所学完成句子,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趣味性。这些例句贴近学生的生活,也能增强学生对语法的理解。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例句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任务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4.何家铭
课型:Book 2 Unit 3-The Internet: Reading for Writing: Write a blog post
1)何老师的课能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对重难点的讲解。
2)同伴互评的表格很清楚,方便同学之间互相进行点评。
3)板书条理清晰,结构分明。
4)请同学上黑板书写的方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也为后续的写作提供了充足的脚手架,为写作做了充分的铺垫。学生板书完后,老师根据互评表格进行即时反馈,这一点能够让学生立马知道自己的写作哪里需要修改,也为后面的写作任务做好了准备。
5.黄聪
课型:必修3Unit 1 Reading and Thinking
1)黄老师上传的是听力课的ppt,教案和教学视频是阅读课的课件。
2)上传的教学视频不完整,只有26分钟,无法看到后面的读后活动的开展情况。
3)从教案来看,黄老师的课根据教学重难点,设置的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学情,比如读后部分设置了针对重点单词的练习,让学生关注重点单词和短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
广州市北培高级中学 蒋颖欣
1.钟秋玲
名词性从句是高考的重点,钟老师在本节课采用了生动易懂的方式将较难的语法点教授给学生。我认为导入环节的设计新颖有趣,不仅复习了之前学过的重点从句,也引出了接下来将学习的名词性从句。并且贴合学生的学情,运用了小组活动等课堂设计环节,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李佳
课型为听说课,并且课堂的主题为学生熟悉的内容,所以课堂的背景知识不需要过多的拓展。在导入环节运用了视频,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且在听前的环境有教授学生相应的听力技巧,使学生在听前有预测和笔记的意识。并且说的环节占比高,达到了学加练的效果。
3.陈丽蓉
陈老师的课堂设计整体都很丰富详实,在while reading的部分设计了环环相扣的课堂任务,并且在课堂的最开始会告诉学生本堂课的任务,让学生有带着任务阅读的意识,使本节课更高效。最后的作业很充分地考虑到了学生的水平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相应难度的题目。
4.何家铭
何老师的阅读课亮点使让学生了解到作文的评分标准,通过互评的环节能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作文优劣之处,并且教师的引导和反馈也让学生明白如何修改自己的不足。
5.黄聪
因为教学视频不完整所以无法做出公平的评课,但是可以通过PPT的设计看出黄老师对阅读进行了一个读后续写的设计,贴合了高考的趋势,在教授阅读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续写技能。
广州市实验外语学校 龙姜颖
陈丽蓉评课
本节课上课教材为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Reading and Thinking
本单元以文化遗产为主题,讲述了中外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等。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和兴趣点积极思考如何力所能及地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并付诸行动。
陈丽蓉老师首先通过自我介绍,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再导入话题,让学生快速把握本节课的关键词和主题,即: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其次引入情境:莫高窟面临的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冲突,为下一步呈现本节课的输出任务做铺垫。
在泛读和精读中,设计一系列活动,由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引导学生快速把握篇章结构和大意,同时尽可能为文章中出现的生词创设语境,帮助扫清学生的阅读障碍。
结合说明文的特点,先探究问题,再详细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围绕谁参与了进来,具体做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被解决的。最后引导学生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并思考和分析问题为什么会得到成功解决--国际合作精神,即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多方的努力和协作。通过思考和分析方面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6中李佳评课
本节课上课教材为人教版(2019)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的Listening and Talking
本单元的主题是“节日与庆典”,本单元展现不同节日和庆祝活动,呈现不同国家和民族各具特色的节日风俗、庆典仪式、欢聚活动及特色美食等,引导学生思考人们为何要庆祝节日,并探究节日的丰富内涵。因此,本单元的主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入环节,老师通过给学生播放人们如何庆祝春节的一个小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并谈论春节的庆祝活动,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入本课主要话题。
向学生呈现六个问题,通过问题掌握如何精准听听力材料。通过精听回答相关问题并掌握表达情绪和感情的句式和表达方式。通过分析总结如何开展对话。
运用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两个场景—春节和圣诞节,学生结对合作,编写一段对话。锻炼学生自主开展对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钟秋玲评课
名词性从句是高考英语的重点知识,语法填空中常考,阅读理解中也出现频率很高,极大地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果写作中能够正确运用名词性从句,也会是一个亮点和增分点。通过呈现图片导入话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句子结构。总结:subject clauses (主语从句):___________ predicative clauses (表语从句):___________object clauses (宾语从句): ___________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名词性从句的引导词。学生应该思考引导词在从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总结that,it的用法。在验收环节,小组合作解题,讨论完成句子并派代表展示答案。同时在口头展示中,给出视频,创设情境,要求学生用名词性从句来介绍运动员。
本节课节奏把控很好,循序渐进,脚手架够丰富,支撑学生后续能自主发散思维进行总结。
何家铭评课
本节课上课教材为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的Reading for writing
本课的话题是“写博客文章(Write a blog post) ” 。 课文是一篇博客文章,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三种常见的网络恶劣行为:身份盗窃(identity theft)、网络挑事者(troll)和网络霸凌者(cyberbully)以及他们通常的做法。同时,作者也提出三点安全上网的建议:迅速关闭引起你不适的网站;保护你的隐私和文明上网。在最后部分,作者邀请读者分析经验和发表评论,与文章内容相呼应。
引入环节,学生就“Where do you express your opinions or give suggestions on the Internet?”展开讨论。
学生先整体阅读文章,总结出博客的结构和段落主要内容。精读环节,学生朗读全文,回答相关问题。在借鉴范文的基础上,学生拟写文章初稿。最后全班一起根据评价表对初稿进行评价总结。 黄聪评课
本节课上课教材为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的Reading and Thinking。
该板块以“探究节日的庆典与缘由”为活动主题,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了解人们庆祝节日的原因。本文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人们为何庆祝节日:1.文化原因;2.自然因素;3.社会因素;4.经济因素;5.情感需求。说明了节日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得以延续和传承,源于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凝聚了人类最质朴和真挚的情感。
导入环节,围绕“What festivals do you celebrate with your family each year?”展开讨论。
阅读环节,首先对生词进行排生,扫清学生阅读障碍。读前活动,抛出问题“Why do you think people celebrate different festivals?”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对文章内容进行推测。精度全文,找出人们庆祝不同节日的原因。
读后活动,小组活动,学生描述欧洲国家的一些节日习俗。或者讨论节日越来越商业化这个趋势。以及分享自己最爱的节日。
广州市北培高级中学 任田曼
陈丽蓉评课
本节课上课教材为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Reading and Thinking,总结如下:1.整体的课堂设计有深度,有培养学生思维和世界观的活动。通过这节学生不仅学习到本节课的知识点,还去培养社会观点—不同情境下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协调问题,意识到自身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2. 泛读。让学生快速把握篇章结构和大意,为接下来的文本细读及细节信息的获取做好铺垫。精读。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标题中所提及的“问题”具体是什么问题。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谁参与了进来,具体做了什么,问题是如何被解决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在pair-work中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词汇和短语,为本节课最终的输出任务做铺垫。引导学生关注问题解决的结果,并思考和分析问题为什么会得到成功解决--国际合作精神,即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多方的努力和协作。通过思考和分析方面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 讲解逐步深入,由浅入深,由易变难,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用英语看世界的眼光。
66中李佳评课
本节课上课教材为人教版(2019)必修三第一单元中的Listening and Talking。本节课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李佳老师的上很生动活泼,课堂氛围不错,学生配合度高。通过导入,听前提问,精听等课堂活动让学生对听力问题及听力材料有了更加深层的学习。同时在口语的练习中,给学生实际的熟悉的例子,通过小组合作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自主编写对话,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小组探究的能力。
钟秋玲评课
名词性从句是高考英语的重点知识,语法填空中常考,阅读理解中也出现频率很高,极大地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呈现图片导入话题,引导学生去分析句子结构,老师总结名词性从句的用法。同时通过例子让学生观察引导词的使用,学生自己总结出来。在验收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来进行,讲练结合。给出视频,创设情境,要求学生用名词性从句来介绍运动员,让学生真正的学以致用。
何家铭评课
本节课上课教材为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的Reading for writing。话题和题材都是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所以学生学起来不陌生,阅读障碍少。首先对文本进行详细的解析,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结构脉络,列出现象及解决措施,给接下来的写作准备充足的素材。最后学生在范文的基础上拟写初稿,并且互相评分。整节课环节完整,设计符合学生的学情。难易结合,让学生在写作上有成就感,不惧怕写作。
黄聪评课
本节课上课教材为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的Reading and Thinking。通过提问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话题有思考,引导学生去阅读文章。在读前,先让学生熟悉本文中的生词,方便理解文章。然后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内容和语法点,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全面的学习,对于课前的问题有了精确的答案 。文本剖析深刻,学生的理解也就更清楚。读后,小组讨论喜欢的节日或者商业化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批判思维。
第二组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南沙实验学校 何家铭
谢老师的课例是Unit 5 First Aid 的读写课。本课例中,谢老师教姿教态自然亲切,教学指令明确。教学过程完整,既有新闻文本相关知识的输入,也有及时的输出。
第一,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先阅读课文,了解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找出报道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等。学习文章语言特点,然后根据报道的语言风格,续写后面发生的事情,做进一步报道。
第二,教学活动丰富有趣。课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通过讨论和复述,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设问巧妙,帮助学生一步步较深对文本的理解,最后再进行输出和写作。
第四,总结和评价及时有效。课例中提供了总结和评价的环节,帮助学生回顾新闻文本的要素,并根据所学知识续写风格类似的报道。
总的来说,这个课例设计合理,通过情境引入、多媒体资源、合作学习、实践操作和思考问题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新闻文本的要素和写作。建议在课例中加入更多的互动和实践操作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际应用能力。此外,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以拓展他们的思维和分析能力。
永和中学 钟秋玲
秦老师的这节课是reading for writing,我很欣赏她的课件以及学案的设计思路,在这节课一开始就给了一个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的评论或叫读后感的文章,分3段,让学生先逐段朗读,总结每段的主要内容,把握这类文章的结构,应该包括哪些部分,每一部分应该具体写些什么,很好地为后面学生的写作做好铺垫,减轻了学生的写作难度,同时,秦老师及时地在黑板上板书,帮助学生梳理记忆相关知识点。此外,秦老师在引入“路上的石头”这个寓言故事时,让学生来角色扮演,而且参与人数较多,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活动观,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这个活动也需要参与的学生提前熟悉文本内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后面的discussion部分让同学们对这篇文章进行讨论,对各个角色进行分析,很有教育意义,很好地把课堂教学与学生思想教育联系起来。针对这节课我提几个建议:
1. 学生角色扮演时说话声音较小,尤其是旁白的声音听不清楚,轮到相应学生表演时可以在PPT上展示一下他们的台词,这样可以让观众更加投入,更好地互动。
2. 学生的角色扮演可以提前彩排或者与学生沟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并且可以令课堂看起来更加有序。
3. 这节课的重点应该是写作,可以优化一下前面的环节,给予学生更多时间真正去写读后感,然后展示点评,最后再给出sample。
广州市空港实验中学 黄聪
刘老师的教学设计非常的详尽,课件的安排有逻辑,对学生的学情的分析十分的准确。
能够在结合学生基础的同时,对课程的目标以及重难点进行梳理。并通过符合实际的教学法以及教学互动来提高学生对本单元课文的兴趣。同时,在导入部分。通过介绍知名运动员郎平和乔丹的生平以及图像来让学生进行guessing,激发了学生对本堂课主题的兴趣。
导入、读前、读中、读后各个环节,刘老师的教学语言都非常的丰富。加上本单元的运动主题。刘老师也辅以相应的肢体动作来对学生的理解进行引导效果理想,能够让学生通过课文以及老师的课堂语言以及动作指令去理解生词短语背后的含义。
同时,刘老师的读后检测习题部分,也是由易到难。从细节理解,再到阅读简答,最后再到形成自己的思维导图和进行简单的书写练习输出。环环相扣,能够让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得到综合性的训练。
广州市第六十六中学 李佳
贾金慧老师必修三U1 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 reading and thinking:贾老师这一课例通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不同文化和传统中的节日与庆祝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激发了他们对于文化多样性的兴趣与理解。
首先,从教学目标来看,贾老师课例旨在通过阅读活动,使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节日庆祝方式,并思考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展现了节日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学生可以了解到各种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传统,从而增强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和思考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交流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力。同时,教师也适时地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节日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此外,还注重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通过学习和讨论节日庆祝活动,学生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中的喜悦、团结、感恩等情感,增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贺哲言老师必修三U2 morals and virtues reading and thinking:贾老师这一课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情感教育等方面都表现出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节日文化的良好平台。
贺老师这一课例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林巧稚的贡献成功地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道德观念,并激发了他们对美德的追求。它不仅仅关注学生对道德和美德的理论认识,更重视他们在实践中的应用和体现。
其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学生可以在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深入思考道德问题,形成自己的道德判断。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注重情感和价值观培养,贺老师的课例不仅关注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还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深入学习和挖掘文本内容,学生能够感受到美德的力量,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实践性强,虽然贺老师的课例主要聚焦于阅读和思考,但也强调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美德,本课例帮助学生将道德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第三组
贾金惠老师评课:
花都区第二中学的曾老师必修二Unit1 From problems to solutions的读思课课例,整个授课过程流畅,逻辑清晰,重难点突出,课堂节奏把握也是十分到位。在导入环节,曾老师巧妙地运用了视频、图片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已知,探索未知。在读中环节,曾老师非常重视阅读技巧的培养,通过图片标题等预测大意,指导学生快速找到主旨句,然后再通过细读挖掘文章中的细节。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适时地运用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使得整个阅读过程既紧凑又富有层次感。在读后环节,曾老师也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批判性思维方面的能力。她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学校附近的文化遗迹即廊头古村建言献策,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学生们能够学以致用,在真实的情景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此外,老师还注重了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在阅读任务完成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互相评价彼此的表现。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让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的来说,曾老师的这次读思课课例是一次成功的教学实践,对我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启发。
贺哲言老师评课:
庆丰实验学校的彭老师的课程是选择性必修一的第五单元 Working The Land中Reading and Thinking—— A Pioneer for all People。这节课的中心话题是介绍中国著名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的生平和他的杂交水稻。
Lead in 部分彭老师通过展示视频图片,让学生了解世界部分地区所面临的饥饿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关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并就此提出解决粮食饥饿的先驱袁隆平。同时彭老师通过提问,发布大情境任务,设置大情境,要求学生“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受邀就中国对抗世界饥饿问题发表主题演讲”,树立明确的课堂目标,建立课本与现实的联系。
Pre-reading部分彭老师同样通过提问的方式,从标题对文章大意做出预测,快速阅读验证预测。通过快速略读,把握文章脉络,理清文章结构。
While-reading部分彭老师以思维导图这种逻辑性比较强的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全文,获取演讲所需的必要信息;通过小组分工展示,加强学生的合作和表达意识。然后也是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彭老师让学生阅读个别重点段落,并设置不同程度和形式的问题,深挖袁隆平的品质特点和文章的写作手法,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升华学生的思想情感。
最后Post-reading部分彭老师先让学生就Deliver a speech with expressions from the text and some necessary speech-related expressions进行讨论,再让他们进行自我评价,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共同探究袁隆平取得成就背后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深入学习袁隆平的人格特质,树立自己的人生梦想。
总的来说,彭老师的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条理清晰,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备课,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教案切实可行,是一堂精彩的好课。
秦芷锨老师的评课:
北培高级中学任老师的教学设计展示了出色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建立了紧密联系。她的课堂流程清晰,从理解阅读材料的整体框架开始,逐步引导学生挖掘深层次的信息,并分析其中的利弊。通过这种有条不紊的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归纳总结能力,还能够理解并辨析不同观点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然而,即使任老师的教学设计有着显著的优点,也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方面。首先,在讨论环节的设计上,增加多样化的活动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并明确课堂语言目标,使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其次,在写作展示环节,给予更多同学展示作品的机会,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还能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任老师的课堂设计展示了她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学生学习的关注。通过继续不断地优化和改进教学设计,她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有价值的学习体验。我从观摩任老师的课堂中学到了很多,这些宝贵的经验将对我的教学实践产生深远的影响。
刘丽芳老师的评课:
虽然没有看到广州实验外语学校龙老师精彩的上课视频,但从精致的课件可以想象到龙老师的这节课应该是很成功的。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阅读课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 是一篇关于林巧稚医生的感人至深的文章,她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坚定的医学信仰,赢得了“万婴之母”的尊称。在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的阅读课中,这篇文章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林巧稚医生的伟大事迹,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这堂阅读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林巧稚医生的生平和事迹,感受她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追求。本节课的副标题就是“Learn to make choices in life”,旨在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人生中的每一次重要选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龙老师一开始用了两页的词汇和短语来给学生预习,为学生扫除了阅读障碍。阅读前,先设问:What are some important life choices for you?待学生深入阅读课文,龙老师在分段精读课文时就有一条主线:林巧稚在她的一生里有好几次的important life choices:To get married or to study?To stay in the US or to come back to China? To continue or to quit her job as a physician ? To devote herself to government work or to medical career? To live or to perish? 学生在每段阅读后给出林医生的选择,教师也适时引导学生概括出林医生的各种可贵品质:determined,patriotic,kind & generous,responsible & devoted,selfless。再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对林医生进行人物形象的刻画。最后是课文归纳和关键词汇短语的再现。
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读、设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朗读,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了文章的情感色彩;通过讨论,学生积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然而,在评价这堂阅读课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林医生人物形象的刻画后可以结合更多实际案例,进一步引导进行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拓展思路,使学生对人生选择这个话题有更立体的理解和思考。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一是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使学生在课前对文章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二是注重拓展教学素材,结合更多的实际案例和人物传记,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伟大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人生追求。
总之,“Mother of Ten Thousand Babies”这堂阅读课在引导学生了解林巧稚医生事迹、感受她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拓展教学素材,这堂阅读课会更加完善、更加有效。
谢婉婷老师的评课: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必修三unit1的reading and thinking,北培高级中学的蒋老师的目标明确,教学设计有条理,训练方式多样。这是一堂典型的阅读课教学,引入部分贴近学生生活,结合近期的清明节让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及传统,从而引出问题“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在读中首先教授学生找段落主题句的方法,通过快速阅读找出每段主题句,设置了细节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回到文章中寻找答案,读后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加强文化自信意识的培养。活动和设计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提两点建议:
1、本文是典型的论说文,该语篇的文本结构清晰,共有五个段落,每一段结构都是典型的topic sentence+supporting evidence,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带领学生分析段落结构,提高学生对段落结构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2、课文围绕 “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 这个问题展开,虽然首段和尾段都能直接找到问题答案,但作者对这个问题的阐释还隐含在每一段的字里行间,因此,教师需要把握文本特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仔细揣摩和解读课文细节,尤其是这些细节与主题意义之间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