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最好是三月,和风熏柳,花香醉人。正是春光浪漫的动人时节,走进了云黄寺庙。
云黄山又名松山、九凤山,地处义乌市佛堂镇。远远看去,万绿丛中有一古塔高耸入云,霞光掩映,风姿独具。半山腰中,依稀露出一堵黄墙,这黄墙、青松、白塔,构成一副绝妙的图画。
拾级而上,映入眼帘是一面九龙壁,壁面上雕刻着九条形态各异的巨龙,它们或盘旋升腾,或俯冲而下,或腾云驾雾,或戏水弄珠。令人叹为观止。阳光照射下,龙鳞熠熠生辉,每一条龙都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破壁而出,它昂首摆尾,盘绕弯曲,携雷霆万钧之势,在云海上蜿蜒游走。
转过九龙壁,是一片清逸俊秀,翠色欲滴的竹林。清露晨流,风微起。新鲜的的气味四处弥漫,淡淡的竹香在鼻尖萦绕,依稀还带着露水的清冷。山风弹拨着竹弦,如颤颤丝绸,似袅袅素月。几株新笋破石而出,粗壮而又挺拔,细细的笋尖,蕴藏着自然之力,宛如一支时间的箭矢,射向无限的苍穹。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古寺前,一本粉团生气勃勃。细小的花儿素雅恬静,盈盈喜人。一朵朵淡绿的小花相依相偎。温润可爱又活泼有趣,有一种说不出的柔软。“玉脂未翠已生芳,却把东风尽染香。”一缕缕沁人心脾的幽香似在春光中荡漾、回旋、氤氲……
漫步在古寺的庭院中,这里的每一片砖瓦,每一处景观都浸润在时间的幽情里,虔诚礼佛的善男信女神色端庄肃穆,口中念念有词。来来往往的游客漫步驻足,轻声细语的指指点点。偶尔路过的僧众谦恭有礼,遇到游客信徒都是双手合什,避让两旁。晨钟袅袅,檀香阵阵。心中瞬间清凉入水,喧嚣的尘世,人世的迷惘也如佛前的清烟,慢慢的消逝在时光里。
傅大士是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志公共称梁代三大士。前后三次进京结交梁武帝,为梁武帝讲《金刚经》,开创集“释、儒、道”三教合一的中国维摩禅宗佛教。武帝许可他于双梼树旁建双林寺,他把家产悉数捐给寺院,自己在云黄山结茅而居。后人为纪念他,在他结庐而居的云黄山建造了云黄寺。
傅大士从建双林寺后,即隐居松山,广植善根,弘扬正法,“贪嗔痴”三业俱清,“根尘识”一丝不挂,立语言以垂教,示色相以参禅。佛教讲究因缘起空性,但它也倡导慈悲为怀,行善积德的理念。在能广禅师的禅舍里,能广大师神态祥和,侃侃而谈。一道采风的会员,一起聆听大师的教诲,静静的感悟佛教的精髓。“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奉劝世人一心向善,僧众在寺庙的一切都是修行。他列举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吃饭,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饮一啄诠释佛教的微言大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吃饭过程中。之前首先要有感恩的心,作为僧众有没有修行,有没有熄灭贪嗔痴,功德有无愧疚,吃饭时能不能做到问心无愧、心安理得的吃。”
到了中午用膳时间,我们一行人来到膳房。手机调成静音,选座坐定不久。一行僧众鱼贯而入,入座以后。僧众个个闭目静心,轻诵佛经。每人桌上有两个饭碗,一个盛饭,一个盛菜。每一个用膳的都闭目沉思。年轻的僧人开始分饭分菜,都是不发一声,不出一言,脚步轻微,每一次分发的数量不多,看到人前的饭碗米饭菜蔬不多了,僧人就在饭桌前来回穿梭,添加饭菜,如此七八回有余。菜是平常普通的竹笋、咸菜、豆腐之类。吃饭的时候因为心无旁骛,细嚼慢咽。顿时觉得两颊生津,唇齿留香。饭菜感觉别有一般滋味。吃饭完毕,每一个碗里都是不剩半点饭菜。碗筷也整整齐齐的摆放在一起。
其实我们平时行色匆忙,连吃个饭都是敷衍应付,草草了事。追名夺利的脚步从来不肯停休半步。云黄寺中的一顿普通的饭菜,却有着踏实感和仪式感。众人对食材的尊重和敬畏之心,不由得让我肃然起敬。
“人间有味是清欢。”一顿普通的斋饭包含着平淡的欢愉,正是来自对平淡、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当一个人可以品尝出简单的食物胜过了山珍海味的时候;当一个人可以从一朵花中见到整个春天的时候;当一个人静下心来欣赏人生路上每一处风景的时候。你就拥有了清欢。人处在世间,很难不被喜爱之事羁绊,很难不被世俗裹挟。然而。我们可以生活在其中,讲究心灵的品味,你才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
我虽不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但我喜欢佛教的人文典故,精神信仰。因为一个人只要从善如流,做一个心中有光的人。从佛教的层面上来说,也是一种修行,因为真正的修行之道, 不是教你远离红尘, 避开车马喧嚣, 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而是让你向内观照, 当下正念、正言、正行,活出源自本性的光明与慈悲。
让我们循光而来,彼此照亮。和善良的人同行,和真诚的人同路。我们凡夫俗子也会有有独特,令人流连又回味无穷的故事。而这些故事,让每日的生活充满意义,让每一个灵魂都独一无二,让每一段人生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