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绽放展示课   凝“新”聚力逐梦行
——山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展示课活动

Lixin
2024-04-22
阅读 208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心中有“度”,脚下有路;心中有“标”,教学有方。为了深入贯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的精神要求,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切实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开展扎实有效的实践教学,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山西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数学教研组于3月27日---4月19日开展了“新课标·新理念·新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优课堂   展风采

       一花一世界,一课一品质。课堂上,每一位教师都精心准备,呈现了一节节精彩的课。老师们或语言生动、形象,极具亲和力;或方法新颖,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或基本功扎实,张弛有度,将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展现了实小教师蓬勃向上、勇于进取的教学风采。

       3月27日褚晓霞老师执教六年级《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一课。本节课褚老师本着强化内核求发展,优化结构求突破的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在引导学生完成学案的过程中体现自学质疑这一建构式课堂的核心模块,让学生经历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相关知识的获取过程。在精讲点拨中褚老师不厌其烦地引导学生剖析知识要点, 分析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真正做到了到位而不越位的要求。

       整节课语言简洁、 精炼、准确、规范、形象、生动,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教学理念,而且通过学生作业的展示与交流,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一些本质特征,即图形的形状不变,而大小按一定的比变化这一本质内涵,为后续学习确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打下基础。

       3月28日孙颖老师执教一年级《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一课。孙老师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教学设计新颖,独特,教学语言形象丰富生动,富有儿童情趣,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个新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亲历"操作﹣﹣思考-﹣交流﹣-概括"的过程中,领悟了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结构,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感受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理解了用减法解决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3月29日牛爱军老师执教六年级《比例的基本性质》一课。这是一节概念课,牛老师本着“扎实、有效”的原则,整节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师生互动性良好,突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关注数学的本质,凸显“教学味”,很好的体现了自主体验教学新理念。

       整堂课体现了大容量快节奏,练习设计形式多样。本课教学设计紧凑,环环相扣,容量大,节奏快,充分利用了课上的每一分钟。练习设计层次性强,有梯度,题型灵活多样,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关注了全体学生。

       4月2日郝雪蓉老师执教三年级《认识几分之一》一课。本节课由分数“¼”引入,通过分不同数量的圆片,让孩子们再次认识了¼,由原来的一个物体的¼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了一个整体的¼。郝老师注重以学生为主,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课堂上能够与学生积极互动,内容设置上也体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引导,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郝老师采用多种方式加强知识点巩固,例题难度适中,巩固了知识点,也培养了学生的举一反三能力。课件精美,教学环节设置合理,各个环节自然街接,教姿自然舒适,教学环节衔接流畅,由易到难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课堂氛围非常活跃,教学结构完整,重点难点讲解清晰。

       4月3日白红红老师执教三年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一课。白老师由浅入深、步步紧扣、条理清晰、讲解到位,注重总结提升,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环节过渡自然,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语言形象丰富生动,着力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引导学生动手动口,注意矫正反馈,注重双基训练。

       白老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层次性,能够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学习兴趣。能做到即讲即练,及时巩固,效率较高。

       4月8日李鑫老师执教五年级《分数的意义》一课。李老师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李老师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接着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通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可以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意义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李老师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4月9日孙莹洁老师执教五年级《圆的认识》一课。孙老师的课堂严谨而不失活泼,条理井然而又灵动跳跃。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这节课要让学生了解圆的概念以及直径半径等的概念,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我们知道,学生对圆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他们的学习不可能是零起点,所以我们的教学也不能是“零起点”,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正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本节课孙老师没有绑住孩子的手脚从而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以学生的起点为教学起点,课的引入就让回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联系旧知,找一找生活中圆的图形。

       这节课主要以自学的方式,在小组中的交流完善预习单的内容。先让学生交流自学认识,做到人人参与学习;再读读书上的说法和判断哪些是直径、半径中进行巩固,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4月10日贾茗老师执教一年级《求被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一课。贾老师是一位新任职的年轻教师,她精心准备,教学思路清晰,课堂上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引导学生,教态自然,环节紧扣,循循善诱。

       本课中,贾老师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解决求被减数问题,再通过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常见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同时,通过拓展性问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给学生提供了指导,使学生的学习进程更加顺畅和有效。


       4月11日王艳荣老师执教二年级《认识分米和毫米》一课。王老师教学环节清晰,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他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出1分米、1毫米有多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实践活动等环节中进行,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积极性高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展开推理和想象,使他们体会到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

       在练习设计中,王老师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设计了将所学长度单位在楼梯上排队的练习,在整理中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也增强了长度单位之间的练习。在掌握新知的基础上,设计了“小明的日记”,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选择正确的长度单位,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感恩情怀。

       4月12日李煜老师执教二年级《简单的单位换算》一课。本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简单的换算。也是对常用长度单位的一次整理。李老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示例演练、小组合作等。她先让学生通过用手和手指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从而来确定它们的长短,通过复习,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藏,为本堂课的学习打下根底。

       在教学过程中,李老师先让学生感受换算的必要性;然后让学生感受换算;三是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教学时,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交流中总结出改写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与上面的例题比一比,比出要求上的不同以及思考方法的不同,从而掌握换算的方法。

       李老师在课堂结束前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有效的评估和反馈。通过给予学生的问题练习和作业,全面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对他们的学习进度进行有效监测。此外,李老师还针对学生的表现提供了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这种评估和反馈的机制有助于学生不断提高,同时也鼓励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4月17日梁敏老师执教四年级《交换律》一课。"交换律"对于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说,看似是"简单"的,但在这节课中梁老师却对教材进行了深度解读与重新加工,巧妙地将加法交换律与乘法交换律有机整合,带领学生经历了一次轻松却又有价值的数学研究之旅。

       一开始梁老师就以《朝三暮四》这一成语故事引入,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事让孩子们在变化中感受结果的不变,初步感知交换律。这份"准备"不仅是在情感和兴趣上的,而且"准备"中还蕴含着与所教内容的深层次联系,为后面的新课教学埋下伏笔。孩子们循着故事中浅白的道理,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梁老师利用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认知矛盾,特意设计了让两位同学举例,以此来触动学生的神经,使学生初步感受新知识,然后通过观察、验证,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出规律。学生的体会深刻了,创新的火花就会被燃起。而教学乘法交换律时,梁老师通过让学生猜想,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又让学生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应用"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过程。两条运算定律两种解决思路,灵活的教学设计,呈现给我们的是一节高效的教学课堂。

共研讨   促提升

       听课,我们是认真的;研讨,我们是诚恳的。每一节展示课后,听课老师与授课教师进行面对面的研讨,大家各抒己见,交流听课感悟,既有真诚欣慰的充分肯定,也有单刀直入的深刻剖析;既有对课堂教学的感性认识,也有对教育观念的理性升华。老师们在思想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实现了资源共享和能力提高。

       教书,我们仍在路上,只为当初的梦想;育人,我们仍在路上,只为春天的绽放;以课改之心,仰望星空,穿越亘古的课堂,在研讨中延续教育的辉煌。今后,数学教研组将继续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砥砺前行,躬身实践,打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让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地生根。“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让我们乘着新课标的东风,行稳致远……

阅读 208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