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病从口入”,认识“食源性疾病”

YCH
编辑于10-28
阅读 58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食源性疾病 【重视食品安全】食源性疾病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食品安全的“头号”敌人。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食源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引起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将食源性疾病定义为通过摄食的方式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我们国家的《食品安全法》也对食源性疾病也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就是指食品中的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通俗地讲,食源性疾病就是吃出来的疾病,当我们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或者食品本身含有有毒成分的时候,就会让我们导致感染性或中毒性疾病。这里说到感染性,感染性主要指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比如细菌、病毒、寄生虫,中毒性食源性疾病主要是指生物性毒素、化学性毒物污染,或者是含有天然性毒物的食品引起的疾病。

食源性疾病分类

      食源性疾病按照致病因子分成六大类:第一大类是细菌,一个是沙门氏菌,一个是副溶血性弧菌;

第二类是病毒,比如到了春季、冬季高发的诺如病毒;

第三类是寄生虫,比如肝吸虫、绦虫等;

第四类是化学性因素,主要是亚硝酸盐和农药为主;

第五类是有毒动植物,主要是未煮熟的菜豆、河鲀鱼等。

第六类是真菌性的,比如大型真菌、毒蘑菇。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

      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主要是发生在夏秋季节,表现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症状为主,部分会伴有发热,严重的危及到我们的生命。我们吃的部分凉拌菜、熟肉制品、即时水产品、冷冻饮品,这是高危食品;家庭自己做的臭豆腐、豆豉、风干牛肉等是高危食品;家庭自制的发酵玉米面,还有小作坊生产的河粉、凉皮,泡发时间过长的木耳等,这些都是相对危险的。  

化学性食源性疾病

      化学性食源性疾病就是食源性疾病当中由化学物质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引起的具有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一是食用了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的食品;

二是食用了被误认为是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或者营养强化剂的有毒有害物质;

三是食用了添加了非食品级的或者伪造的或禁止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的食品;

四是食用的食品发生了化学性状的改变都可以引起化学性的食物中毒。

毒红菇

      化学性食源性疾病中亚硝酸盐、农药和甲醇中毒,主要发生在家庭和小型餐馆。亚硝酸盐中毒会引起口唇、耳廓、舌、指甲等皮肤黏膜出现发绀的现象,发绀就是主要因为缺血引起皮肤黏膜呈现紫黑色,有时候会呈现蓝灰色,还伴有其他一些症状,比如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严重的患者会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心慌、胸闷、嗜睡、视物模糊,还有一些出现了休克、昏迷、抽搐、呼吸衰竭,有的还会引起死亡,所以还是比较严重的。食源性甲醇中毒主要是因为误喝了含有甲醇的工业酒精或者醇基燃料引起的,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喝了用工业酒精勾兑的假酒引起。毒蘑菇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5-10月份,尤以7-8月份为主要发病时间。毒蘑菇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摄入毒蘑菇的种类以及摄入量,表现五花八门,从轻微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以及一些精神神经症状,比如幻听幻视,还可引起脏器的损伤、器官的衰竭,甚至引起死亡。

      食品安全是重要民生问题,为了保证“舌尖上的安全”,在过去的十几年,我们国家建立了系统全面的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监测数据应用于标准制修订、监管措施制定和人群健康宣教。保障食品安全,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生率,不仅满足老百姓对健康的期望,也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阅读 58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