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思勉(1884-1957),中国历史学家,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曾任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1951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著有《白话本国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套装全五卷)》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的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通史著作。它以历史事件为经,以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为纬,详细地记叙了中华五千年的朝代更替、制度沿革、风俗更易、疆域变迁等问题。鉴于之前的版本开本大,厚重不方便阅读等特点,本次按历史分期把内容拆分成五部分。
阎崇年,山东蓬莱人,汉族, 现任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 ,北京孔庙与国子监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名誉馆长 。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被誉为《百家讲坛》的"开坛元勋"。
故宫无与伦比的宫殿气象,历经六百年风霜,依旧熠熠生辉。故宫的建筑、藏品、人物三者以及其他元素的互动、演绎,成为故宫六百年的历史。本书共100讲,分6个章节,精选200余幅图片,以时间为线索,将明清600多年历史从头细细捋来,分别讲述明代故宫、清代故宫、民国故宫和新中国故宫四个时期的历史,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一直到2020年,再现了故宫整六百年的风云变幻。
蒋勋,福建长乐人。1947年生于古都西安,成长于宝岛台湾。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1972年负笈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并先后执教于文化、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
蒋勋先生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近年专注两岸美学教育推广,他认为:“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
这是一本讲述品味的书——
蒋勋鼓励大众从生活细微面出发,将美拉近到食、衣、住、行的层次,从而能过一个有质感、有品味的生活。在小吃里发现信仰;感受服装的体温;如何营造一个家;怎样将急躁、焦虑的心情转化成缓慢的生活节奏;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找到快乐,享受悠闲的文化……
蒋勋希望忙乱步调下的现代人,可以放缓生活步调、舒缓生活压力,从平易的生活面来伸展感知的触角,从美中获得心灵释放和宁静。
安桂清,教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上海市教科规划项目等多项研究课题。出版《整体课程论》、《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案例研究》等著作5部。发表SSCI及CSSCI论文30余篇。研究领域包括当代课程理论、课堂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兼任《全球教育展望》编委、编辑部主任。
课例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对课例研究所隶属的教学研究范式的考察,可以帮助教师确立课例研究的基本信念。
今天,教学与研究的关系逐渐走出二元论的思路,成为一个活动的两个方面,也即“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研相长。应当说,这一趋势使过往教学研究的历史所助长的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对立逐渐消解,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及教学研究的信心逐渐得到恢复。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课例研究”的兴盛。因为,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意味着每一节课对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探究,课例研究本身与教学是融为一体的,研究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相伴相生,贯穿始终。从某种意义上说,课例研究重塑了教学的本质——教学即研究,教学不是传授预定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当代教学理论一再证明,教学是建立在经验、反思基础上的智慧性实践,而非运用现成原理的技术性实践。这意味着教师无法凭借某种固有的技术或方案一劳永逸地实施理想的教学。因而课例研究是教学与研究一体化的重要表征。在意义上,它意味着我们不应把教学视为研究的对象,而应把教学就视为研究本身。
张玮(网名:馒头大师),毕业于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新闻系新闻学硕士。曾做过11年体育记者,采访过三届奥运会、两届世界杯和百余项世界赛事。后担任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数字传播中心主任,解放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总经理、主任,解放日报社运营、技术中心总监。微信公众号“馒头说”,以“历史上的今天”为特色,定期推送历史类文章,2017年8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
徐霞客、麦哲伦、容闳、张伯苓、刘长春、马拉、陈公博、伊藤博文……不管是这些在史书上留下了名字的人,还是那些没有留下名字的普通人,其实都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梦想。只是,如果把时间轴拉到足够长,大多数人的信念和梦想都随时间而湮灭了。留在史书上的那些人,有的是因为历尽艰辛,坚持的信念最终成真,而有些人所谓的“信念”本身就是个妄念,最终不光是撞了南墙,甚至还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翻看历史的长卷,回顾这一个个故事,以及故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你会发现,人生的转折,有时真的只在一念之间,不管这些“念”,是信念还是妄念,是文念还是情念。
每个历史人物或者事件,背后都曾有不为人熟知的故事,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把这些故事告诉你。在张玮抽丝剥茧般的描述中,历史被还原成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之中,有热血,有残酷,有真实,当然,也有温度。
而我们作为看客,会发现,历史或许从未远去。
馒头大师曾是一个优秀的体育记者,但聊起历史来也很吸引人。他有一支独特的“新闻笔”,不论多么久远的事情,说来总像是当下的故事,还带着温度。读着他的文字,会让人想到唐诗里的意境,天晚欲雪,围坐火炉,他手持一盏,眉飞色舞,正向你娓娓道来。——六神磊磊
我们现在遇到的很多问题,历史上也有很多人遇到过。所以我们读历史,不仅仅只是看他们的故事。张玮抓住历史上一个事件一个名字背后的东西,分析为什么当时的人会做出那样的选择,把文字的东西场景化,把乏味的东西有趣化,你不仅得到知识,还得到见识。——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
历史事件和人物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对他们的评价和分析,脱离了当时的环境,就会想当然。张玮尽量客观地还原当时的情形,无论是对人物的分析,还是事件的细节描述,都力求公正中立。更可贵的是,他赋予了这些历史以情感,历史不再是教科书里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