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的交往是满足学生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的重要渠道。当下,孩子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生活的环境主要是校园和家庭,交往的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学,而很多同学却不会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他们在交往中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去考虑问题,遇到问题不够理性,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既影响学习,又让自己过得不快乐。
为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培养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我校近期开展了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会。
在班会中,老师对同学们之间的人际交往做了较为全面的讲解。
小学生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1.孤僻心理:在班级里沉默寡言、性情孤僻。
2.嫉妒心理:会因为别人优于自己而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易和别人产生冲突,不能融洽地同别人相处。
3.逆反、易怒心理:自控能力不强,常与同学、家长、老师对抗,甚至发火。
4.敏感心理:敏感多疑,常把别人无意的言行当作对自己的轻视和嘲笑,缺乏沟通的同时,易于朋友产生误会。
小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
一、与同伴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的同伴关系,最初是建立在外部条件或偶然兴趣一致的基础之上的,如住在同一街道、同一幢楼房、同桌或父母相互熟悉等。后来,他们逐渐建立了新的交往标准: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近的人做朋友;倾向于选择品行得到社会赞赏的人做朋友,如选择学习成绩比自己好或能力比自己强的人做朋友。
二、与父母交往的特点
一般来说,父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对小学生施加影响:
第一、教导。即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直接向小学生传授各种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
第二、强化。即父母采取奖惩的方式强化小学生的行为准则,并巩固这些行为准则的地位;
第三、榜样。即父母往往是小学生最早开始模仿的对象,他们效仿父母,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
第四、慰藉。即小学生对父母形成的依恋感使他们易于向父母倾诉不安和烦恼,以得到父母的安慰和帮助。
三、与老师交往的特点
小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是其人际关系中的一种重要关系。与幼儿园的老师相比,小学老师更为严格,既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各种科学知识与社会技能,又监督和评价学生的作业、品行。与中学老师相比,小学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更加具体而细致,也更具有权威性。
处理人际关系小技巧
1. 学会倾听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之一。当你和同学、朋友交流时,认真聆听对方说话,关注他们的感受和想法。这样不仅能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也能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
2. 分享是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和同学分享你的喜怒哀乐,让大家更了解你,也会促使他们更愿意和你分享他们的故事。
3. 学会表达感激之情也是关系和谐的重要元素。当有人帮助你或者给予你友善时,及时表达你的感激之情,让对方感受到他们的付出是被看到和被重视的。
4. 要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着各自的喜好和特长。
5. 学会与他人合作也是培养友谊的有效途径。
6. 要学会处理矛盾和解决问题。与同学发生分歧时,保持冷静,沟通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愿意倾听对方的意见。
在与人交往中,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真诚,多一些表达,多一些理解,多一点勇气,多一些宽容。让我们行动起来,为自己和他人营造和谐人际交往氛围,助力我们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