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胡杨文化.张掖专栏】刘爱国|临泽大肉面

甘肃胡杨文化网
创建于04-17
阅读 301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月氏故国,昭武故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穿境而过的黑河水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临泽传统农业、畜牧业、种植业、养殖业在全国达到较高水平。上世纪九十年代获得全国一熟制地区粮食生产单产冠军县称号。临泽是河西走廊主要小麦主产区。以小麦面粉为主食的临泽,各种特色面食层出不穷,四坝蒸饼子,小鸭粉皮面筋,鸡场子面、揪面片,双泉荞麦面角角、麻腐包子,梨园堡的扁豆面、搓鱼面,临泽拉条子,临泽大肉面独竖一帜,富有特色。是临泽面食精华。

        孔子曰,食色性乃人间本色。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烟火人间,吃饭是一等一的大事。临泽民间俗语:“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道尽吃饭的重要。

       古老的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中端的临泽的一天从一碗大肉面启幕。来一碗大肉面,是每天清晨临泽人的最爱。上班前碰到熟人,第一句话,走,吃一碗大肉面去。于是三三两两的人走进饭馆。坐等不到五分钟,一碗香喷喷令人馋延欲滴的大肉面端到桌上。红色的辣椒油,白中透黄的油炸豆腐,绿的发亮的小青菜、虹豆段,小葱苗,精选的猪前腿肉大肉丁佐料,散发着幽幽扑鼻的芳香,一碗或粗或细的一细、二细、韭叶子、大宽、中宽任凭食客个人爱好挑选。

       临泽大肉面制作选材极为严格,面粉用临泽种植的冬小麦磨成的面粉,用阿右旗出产的上等石盐,用深井水泡化,备用。用临泽羊台山以北,金池洼子野生生长的蓬灰,土法垒炉炼制成灰碱,用井水泡化,和面时,石盐、灰碱用一定比例和面。和面也有讲究,用手一个方向搅拌,不能一会顺时针,一会逆时针搅拌。这样和的面,拉面时不掉线。和好面,揉面也有讲究,一个方向揉面,最少揉八遍,把面中的水份揉干,然后歆成二两左右的剂子,刷上上等的产于临泽本地传统石磨磨制压榨的胡麻油,但等食客上门,拿起剂子,左右开弓,随后在面板上一拍,只听拍、拍几声,一份拉面就下到沸腾的锅里,煮一二分钟,就捞到早已准备好的牛大碗里。

        临泽大肉面,汤的熬制大有讲究,主料用新鲜的猪大骨头,配料为养到一年时间为限的农家饲养的母鸡、一对家养乳鸽精心熬制,配以大香、花椒、干姜等提味调料。文火慢煮,清香不腻。说临泽大肉面和兰州牛肉面齐驱并驾一点也不为过。临泽是一个传统农耕文化深厚的热土,这块土地上河西走廊最早的寺庙仙姑庙傲立在这块热土。儒释道文化滋润着这片土地,养育了仁慈敦厚谦恭礼让的民族性格。养牛,爱牛、惜牛是临泽人忠厚的品格的提现。不用牛肉,用大肉也许就是农耕文化情结的表现。这也许就是创办大肉面最初的初心和情愫。

        临泽大肉面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有临泽手工业管理系统,木器社职工板桥土桥人张茂林首创,至今已延续四十余年。大肉面馆遍布临泽城乡。从最东面的板桥红沟村,鸭暖张湾村,最西面的四坝村,新华农场,最南面的梨园新村,大肉面成了临泽人一日三餐中不离不弃的真爱。漫步县城,西门的龙凤餐厅,东关的永达餐厅得了临泽大肉面制作技艺真传,生意做的风生水起,得到城乡群众好评。

       最初大肉面馆在原沙河道班,国道312线对面,原临泽手工业经理部后院,现在天鼎大厦斜对面临泽逸园处,门朝北开。不仅为312国道穿境过临泽的长途汽车司机提供服务,也为临泽城乡群众提供具有临泽民俗文化、民族风情的餐饮服务。

        一碗大肉面,从晨曦里起步,在星光满天的午夜结束,为烟火临泽,不,为整个河西走廊提供一道具有临泽地方民俗文化特色,风味韵香独树一帜,独一无二的绿色清爽风味悠长的临泽大众喜爱的美食。(注: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张掖市临泽县  刘爱国

         值班编辑:秋实

阅读 301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