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双减”精神,2024年4月17日,一场以“赏诗词之味,品经典之美”为主题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研讨活动在华侨实验学校多功能厅举行。此次教学研讨活动立足“5D3H4Y”教学模式,旨在推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古诗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活动伊始,华侨实验学校小语教导主任杨军梅发表致辞,欢迎大家齐聚华侨实验学校,领略诗词之美,共话美文佳研。
上午第一堂课,华侨实验学校李萍老师带来了四年级课例《墨梅》。李萍老师在教学《墨梅》这首古诗时,李老师采用了独特的教学模式,紧紧抓住诗中的意象,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诗人王冕所要表达的托物言志。
教学中对比了“流”和“留”两个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两个字所表达的内涵和意境。例如,“流”表达的是一种流动、暗香浮动的意境,而“留”则代表静止、永恒,希望墨梅的清气能永远留在天地间。这种对比辨析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诗句的意境。
李萍老师在《墨梅》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优秀,教学方法得当,课程内容丰富,注重学生参与度和素养培养。她的教学评价全面、公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第二堂课由华侨实验学校王锐老师执教六年级《古诗三首》。王锐老师在课堂中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探寻诗歌的深层之美。2022年版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 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 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咏物诗的学习难点在于体悟 诗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王老师的课遵循儿童学习古诗文的规 律,以话题的方式构建“石灰和竹子有何相似之处”“诗人借助石灰 和竹子表达怎样的志向”两个学习任务,设计比较研读、想象画 面、多种形式朗读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石灰和竹子的相似之处,由此揭开两首诗的表层共性。随后,继续在任务驱动之下,带领学生探究“物象”与“志向”的联系。在环环相扣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学习认知由单一浅显走向多元深刻,在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中理解古诗、品鉴古诗,挖掘出诗人要传达的真正情志所在,实现从“得文”到“得义”的古诗教学旨归。
精彩的课堂展示后,全体语文教师围绕“如何立足5D3H4Y,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古诗词教学进行研讨活动。老师们各抒己见,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许多真知灼见在相互的交流中产生。
杨军梅主任指出,这两节古诗教学课,跳脱了传统的诗意讲解模式,转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究文学,进而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增强了学生们的文化自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李萍老师通过对咏物诗的深入解析,让学生理解诗中梅花的意象,以及文人墨客如何通过咏物表达个人情感和志向;对于六年级的学生,王锐老师在四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物与人的关系,通过构建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多首咏物诗的过程中,形成对咏物诗类型的深入理解。这两节课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探究,使用创新的教学方法如飞花令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既有深度,又有广度,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文化自信。
本次活动激发了师生对古诗词教和学的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古诗词教学能力的自我审视与提升。活动虽已结束,但对于古诗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将带着满满的收获,又带着更多的思考,在语文古诗的教学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