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区温新幼儿园宣传部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积极行动起来,预防手足口病——致家长的一封信

创建于2024-04-17 阅读1003

各位家长:

        您好! 春夏季是幼儿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而目前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为了保护您的孩子的身体健康,根据市疾控中心的防控要求,请您配合我园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阅读以下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多发传染病,以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为主。手足口病通常不严重,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为主要症状,皮疹不像蚊虫叮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皮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通常在7—10天内痊愈。少数患者如延误治疗,病情进展快,可出现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并发症,可危及生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绢、口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楼梯扶手、门把手、水龙头、游乐设施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没有疫苗,因此,做好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为做好手足口病预防工作,幼儿园加强晨检,加强消毒,请各位家长予以支持和配合。同时我们希望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2. 要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3. 注意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适当晒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4. 家长应将孩子用的餐具、玩具等用品及时消毒,预防病从口入。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

        5.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孩子身体状况的变化,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并暂停去幼儿园,避免传染给他人。 

         6.孩子来园前先洗手,然后接受晨检。

        7.配合教育孩子,身体如有不适应及时告诉老师。如果孩子没有来幼儿园请家长一定要向老师请假,并说明请假的原因,如因病请假要告诉老师患何种疾病,以便我们及时掌握我园孩子的身体情况,防控手足口病。

         8. 发烧的孩子排除是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炎的,退烧2天后方可来园。幼儿确诊患有手足口病后,要及时通知幼儿园老师,并请家长及时带孩子在家中隔离治疗(并将幼儿的被铺带回家中进行消毒处理),在医生的指导下,并取得医院开具的治愈证明后,方可回园。

        为了您的孩子和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携手打造幼儿园良好的学习环境。谢谢您的合作!                      

幼儿园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水痘

主要症状

水痘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强,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

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

预防措施

⑴隔离至皮疹全部变干脱痂为止。但不得少于发病后2周。

⑵注意室内通风。屋子要保持15分钟到30分钟以上的空气流通。

⑶对易感者接种水痘疫苗。

⑷尽量不要去人流密集的场所。如要外出,要佩戴口罩,防止鼻腔和口腔接触病毒而导致发病。

诺如病毒感染

主要症状

儿童:呕吐为主。

成人:腹泻居多。

发病以轻症为主,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等。


预防措施

勤洗手,诺如病毒是一种常见的传染性肠胃病,主要是通过食物来传染发病的。家长一定特别注意幼儿饮食习惯,指导幼儿做好饭前便后洗手,掌握“七步洗手法”。

我们时常吃的蔬菜水果一定要清洁干净,吃的食物要煮熟煮透。

减少到人群聚集的地方,居住要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若出现呕吐、腹泻等肠胃症状,应尽早到医院就诊。

流行性感冒

1.病因:流感病毒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经: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多发于冬季和冬末春初。

  ⑶易感者:儿童以及其他易感人群。

  3.临床表现

  ⑴突然起病,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

  ⑵伴有轻度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⑶病程持续约一周。


预防措施

  ⑴隔离至热退后2天或症状消失为止。

  ⑵注意室内开窗通风。

  ⑶易感者可服用板兰根3-5日。

  ⑷增强体质,合理营养,保证充足睡眠。

  ⑸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⑹少去公共场所,不去病家串门。

  ⑺有条件者接种流感疫苗。

疱疹性咽峡炎

主要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潜伏期3-10天,以发热、咽痛、咽峡部粘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伴有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冬春季为高发季节,主要感染1-7岁儿童,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经1-5天溃疡愈合,一般3天内退热,症状消失。

预防措施

要引导幼儿勤洗手、吃熟食,喝干净水;注意加强日常锻炼,尽量少去公共场合;居室勤通风、被褥常晾晒、玩具多消毒;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

手足口病

1.病因:病毒感染

  2. 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病人及隐性感染者。

  ⑵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源或通过鼻咽分泌物、粪便、飞沫传播;夏秋季多发。

  ⑶易感者:5岁以下儿童易感;对同类型病毒有免疫力,维持时间尚不清楚。

  3. 临床表现

  ⑴口痛,厌食,低热。

  ⑵口腔粘膜可见小疱疹或溃疡,舌、颊粘膜、硬腭等处为多,偶尔波及牙龈、软腭、扁桃体和咽部。

  ⑶手、足掌背可见斑丘疹,后转为疱疹, 2-3天后吸收,不留痂。也可见于臂、腿及臀部,躯干少见。

  ⑷病程短,症状轻。

预防措施

  ⑴隔离患儿二周。

  ⑵对患儿的鼻咽分泌物、粪便及污染物随时进行消毒。

  ⑶注意室内开窗通风,物品消毒等。

  ⑷对症处理:保持口腔卫生,口腔溃疡处可局部涂药。

  ⑸防止继发感染。

  ⑹中医治疗:清热解毒。

流行性腮腺炎

主要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四季均有流行,冬春季节常见,多发生于儿童。

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

整个病程约7-12天。一次感染后可提高免疫。

预防措施

在腮腺炎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幼儿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更不要与已患有腮腺炎的孩子一起玩或聚会。

室内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教育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家长应尽早对幼儿进行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应急接种工作。

对接触过传染期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易感者要密切观察。早期隔离患者至腮腺肿胀完全消退,且病程至少达9天后才能上学。

猩红热

1.病因:A组溶血性链球菌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菌者。

⑵传播途径:由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玩具、毛巾、书、衣被等间接传播。冬春季多见。

⑶易感者:2-8岁儿童多发。

3.临床表现

⑴发热、头痛、咽部疼痛、颈前淋巴肿大。

⑵发热24小时出现皮疹,由中耳、颈部蔓延至躯干及四肢,24小时内遍布全身。皮疹为弥漫性针尖大小猩红色小丘疹,疹间无正常皮肤,有痒感。面部潮红,可见"口周苍白圈"、"杨梅舌"。

  

预防措施

⑴隔离患儿至症状消失后一周;有化脓性并发症者隔离至炎症痊愈,并持医院开据痊愈证明方可返园。

⑵患儿病后3周内要注意经常查尿和心电图,及早发现和治疗肾炎、心肌炎等合并病症。

⑶对患儿的分泌物和污染物品进行消毒。

⑷对易感儿童可口服板兰根、复方新诺明等,用淡盐水漱口,高热时用退热剂。

细菌性痢疾

1.病因:痢疾杆菌

2.流行病学

⑴传染源:急慢性病人和带菌者。

⑵传播途径:传染源排出的粪便污染手、食物、水源、玩具等或经苍蝇污染食品,经口感染。

⑶易感者:普遍易感、感染后免疫力不巩固。

3.临床表现

⑴普遍型(典型菌痢):起病急,高热。大便每天10次以上,以粘液、脓血为主,便后又里急后中重感,伴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

⑵轻型(非典型菌痢):不发热或低热。大便每天3-4次,便内脓血量不多或仅为粘液,无明显全身症状。2-3天内病情好转。

⑶重型:每天大便数10次,内有脓血,有里急后重感,全腹剧痛,伴呕吐、脱水、酸中毒,全身症状不重。

⑷中毒型:多见于2-7岁儿童。发病急骤,高热、惊厥、昏迷、休克、呼吸衰竭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肠道症状常于24-36小时才出现。此型病情较重。

⑸慢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以上者,常见于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的婴幼儿,或急性痢疾不典型未经正规治疗、迁延不愈而致,体温正常或低热,大便性质不定,有粘液或粘液、脓血交替出现。

预防措施

  ⑴隔离至症状消失,大便镜检阴性,停药后大便培养两次阴性后,经医院开据痊愈证明方可返园。

  ⑵消毒病人排泄物以及病人所用各种物品。

  ⑶注意个人和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不洁食物。

  ⑷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好粪便、水源。

麻疹

麻疹传染性极强,易感者多为儿童。

1. 临床表现

患者初期症状和感冒差不多,发热3天后,开始出现皮疹,首先起于耳后、发际处,主要是斑丘疹,皮疹迅速蔓延至面部、胸背、腹部、四肢及全身。皮疹3—4天后逐渐脱屑消退,逐渐康复。


预防措施

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最有力措施。麻疹没有特效药物,主要是护理好患者,减少并发症,寝室要温暖、湿润、空气清新,光线不宜过强。定时通风换气,要用温水清洗颜面、眼鼻分泌物,定时用盐水或漱口水漱口。

  (风疹与麻疹的区别:手脚心没有疹子,出疹1-2天即消退,孕妇得后易使胎儿畸形。)


         为保证在园幼儿的身体健康,深圳市福田区温新幼儿园温馨提示大家:提高提高预防意识,培养良好习惯,让我们坚守病毒防线,共同呵护幼儿健康成长!

阅读 100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