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仁基础教育的新起点

阿静
创建于04-17
阅读 56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桓仁目前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6所。其中12年一贯制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独立高中1所,独立初中2所,独立小学15所,职业教育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19所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现有在校生19411人,其中高中3183人,初中5496人,小学10732人。全县教职工总数2163人,一线专任教师1608人。

寄宿学校建设背景:统筹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队伍,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2001年我县仍有各级各类学校186所,下设的教学点达54个,由于我县学额平均每年以近1500人的速度下降,农村不足百人的微型校、不足10人的微型班越来越多,办学条件落后,设备简陋,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粗放,教育成本大,经费不足,办学质量低,“薄弱学校”、“危房”较多、“择校”等问题比较突出,导致了不同地区学生不能享受相同的教育资源。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于乡乡办初中,村村办小学,居民组附设教学点等旧的办学体制的制约。

要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就必须改变农村这种落后的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办学模式。为此,我们早在“九五”末期就开始了寄宿制办学体制的探索。1999年县政府投入资金990万元建设全县朝鲜族寄宿制学校,全县7所朝鲜族小学和县城内的朝鲜族中学一次性合并,形成了从幼儿、小学、初中直至高中的一贯制寄宿制学校。经过几年实践,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得到了全县人民的一致好评。

受到朝鲜族寄宿制学校办学经验的启发,2002年我们抓住省、市对口扶贫、库区移民脱贫和中小学危房改造的机遇,决定在北甸子乡建设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在广泛征得社会和多数家长认可的情况下,投资1200万元,开工建设了教学楼、宿舍楼、食堂、教师公寓,总建筑面积15294平方米。同年10月投入使用,并一次性将全乡的1所初中、6所小学和3个教学点,985名学生全部集中到一所学校就读。

同时,学校实行了人事制度改革,96名教师全部参加岗位竞聘,其中,有63人聘到专任教师岗位,有18人聘到生活教师岗位,有10人聘到工勤岗位,其余5人办理了提前退休。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以岗定薪、多劳多得,极大地调动了全体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很快,寄宿制学校的办学优势便逐步显全面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现出来。

全面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认真总结朝鲜族学校和北甸子寄宿制学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实施寄宿制教育,是解决农村教育落后局面的有效途径,于是决定举全县之力,全面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

 2002年下半年,组织了一个专门调查组,利用5个月时间,深入到全县各乡镇150多所学校开展调研,摸清了各校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广泛征求了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掌握了今后10年生源变化的情况,确定了新建学校的校址及建设、投资规模,制定了《全县农村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建设五年规划》,并聘请省内外教育专家对规划进行了认真的评审。

通过全县上下几年的积极努力,我们如期完成了省政府交给我县的寄宿制学校建设试点任务。到2006年,全县共建寄宿制学校20所,总建筑面积152155平方米,总投资1.9亿元,消灭了D级危房24000平方米,全县学校实现了楼房化、暖气化。随着寄宿制学校的建成,我县学校布局调整任务也同步完成,到2006年底,我县共撤并学校161所,全县各级各类学校由原来的186所,调整为现在的25所,形成了较大乡镇办九年一贯制学校,较小乡镇办小学,初中向中心乡镇靠拢,县城周边乡镇向县城集中的良好布局。

深化寄宿制学校布局调整

“十二五”以来,随着桓仁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数量增多,义务教育发展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农村初中学校学生数锐减,造成教育资源浪费。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我县城乡义务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迫切需求,县政府做出进一步的决策,实施“初中进城”“幼儿进校”工程。2011年3月,我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实施“农村初中进城市办学”试点县,进一步调整布局,在县区内建设一所初中寄宿制学校,2012年,实验中学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5385万元,2014年9月投入使用,2022年更名为实验学校我县八里甸子、北甸子、普乐堡等7所农村初中1206名学生全部“进城”读书,接受与城里孩子同等的优质教育。与此同时,我们投资294万元完成了“幼儿进校”工程,利用“初中进城”闲置校舍,按照省示范幼儿园建设标准,改造了7所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农村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

加强寄宿制学校保障措施。


一是经费保障。积极落实“两免三补”政策。由于寄宿制办学大大增加了学校的经常性支出。学生在校吃住,增加了家庭负担。因此,我县出台了一些新政策,加大投入,保障寄宿制学校的运转。自2006年实施“两免一补”以来,每年都在调整政策且越来越优惠。2006年是免除农村户口和城镇低保户学生的学杂费,免除家庭困难学生的课本费,补助家庭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2007年我县将“一补”提升为“三补”,即补助所有寄宿制学校寄宿生的住宿费、交通费,补助家庭困难寄宿生的伙食费,补助范围扩大了,标准提高了。到2008年,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都免除了学杂费和课本费。我县2006年“两免一补”资金为560万元。2007年“两免三补”资金为1223万元,比上年增长118%。2008年“两免三补”资金为1693万元,比上年增长38.4%。除了生均公用经费不断增长外,我县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的取暖费由市县政府据实报销,每年约360多万元,并不占用学校公用经费。这些经费保障政策的实施,使我县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有效保障,减轻了学生家长负担,促进控辍保学工作,促进了教育公平,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组建校园车队。2006年起,县政府累计投资480万元先后购置了17台校车,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校园车队。运行多年,逐渐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管理经验:一是分散休息时间。采用“错时上下学、分组接送”的方式,减少校车空驶里程,降低运行成本。二是合理分布站点。共设置了接送学生线路210条,停车站点306个,保证了所有寄宿制学校的学生都能就近乘车。三是实行三表管理。在乘车管理上,我们做到每辆校车均有领导、教师跟车护送,并实行三表管理法(班级学生乘车名册表、学生乘车线路名册表、跟车名册表)保证学生乘车安全。2011年我县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校车运行七个试点地区之一,校车安全运行管理经验被录制为“全国校车安全培训音像教材”。

寄宿制学校取得丰硕成果

一是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06年,我县城乡所有学校消灭了危房,全部实现了校舍楼房化,冬季取暖暖气化,师生如厕水洗化;全县中小学就全部安装了现代远程教育设备;2007年“双高普九”又投入2000多万元,装备各种专用教室和多媒体教室,购置了大量的图书、仪器、电脑、背投设备和体育设备,各校都建立起自己的教学资源库,使我县中小学教学现代化又前进了一大步。2013年起,我县将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几年来县财政拨付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资金总计2760余万元。

二是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在2002~2006这5年内,对全县所有各级各类学校实施“建一所实施一所”的领导干部和教职工队伍的“岗位聘任”人事制度改革。实施岗位竞聘后,校级领导由改革前的175人,减少到117人,减少了33.3%;学校的中层领导由改革前的498人,减少到175人,减少了64.8%;校级领导干部的平均年龄平均下降了5.4岁,学历层次反而有了很大提高。教师队伍在实施聘任制后,专任教师由改革前的3542人减少到2129人,减少了38.2%,平均年龄下降7.4岁。我县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是真枪实弹、有的放矢,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事制度改革。全员聘任制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首开先例,它为桓仁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是育人质量明显提升。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实施寄宿制办学之初,令人担心的问题是能否因为学生住校和学习费用增加而影响普及程度。实践证明,集中办学优势明显,强烈吸引学生,只要组织得法,措施得力,有利于控辍。2000年全县农村初中年辍学率平均在6.2%,最高的达到10%,2006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2007年控制在1%以内。

缩小了强弱学校之间的差距,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并得到均衡发展。2000年小学毕业质量监测中,数学学科有42所村小平均分不及格,占全县小学总数的35%;外语学科有62所村小平均分不及格,占全县小学总数的50%。2006年,全县各科平均分全部达到及格以上,外语学科的及格率达到90%。尤其是农村初中升入重点高中一次择优率迅速提高,2005年农村初中升入重点高中的择优率为42%,到2006年上升为66%。目前,桓仁的热点校逐渐降温,薄弱学校迅速崛起,这也是我县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是教育行政管理与业务指导得到加强。过去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多达186所,分散于沟沟岔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可谓鞭长莫及,不便于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现在全县仅有23所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的效率提高了80%,频次明显增多,力度明显增强,而成本却大大降低。教师参加学习、培训、教研、科研的机会也明显增多,对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管理水平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是促进农村产业化调整。寄宿制学校校舍庄重典雅、宏伟靓丽,镶嵌在群山之中,为我县农村城镇化建设增添了亮点,已成为桓仁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学生在寄宿制学校读书,家长不再为孩子操心,解放了一大批劳动力,使他们有时间、有精力一心专营产业。同时,寄宿制集中办学形成较大的消费群体,引导农民在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等进一步调整,吸引农民向城镇集中,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六是人民群众认可程度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关心教育改革,支持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农民群众乐于将自己的子女送入寄宿制学校就读,其热情和诚恳令人感动。人大代表评议教育,其满意率逐年上升。因为集中办学而上访的事件一例也没有发生。全县上下对寄宿制教育十分满意,同时也寄予了厚望,希望寄宿制教育办得更好。

  由于我县寄宿制教育取得到了显著的成效,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教育同行及专家前来参观学习,2004年以来,每年约有1000多人次来桓。同时我县寄宿制教育也得到了国家、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2005年10月2日,国务委员陈至立来桓视察了二户来学校并给予高度赞扬。


 2006年11月,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会议在我县召开,鲁昕省长要求在全省推广桓仁寄宿制教育经验,并确定我县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县”。


桓仁的寄宿制学校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新生事物,更是一种创新。它具有不可代替的明显优势和地区特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它必将在桓仁教育史上留下不可多得的辉煌的一笔。无论是建筑规模之大,还是范围之广,在桓仁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投入之巨,超过桓仁教育建国后近60年投入的总和。这是最近几年,桓仁实施教育优先发展和教育移民战略的初战业绩。

“百年大计,教育先行”,这是桓仁县委、县政府的英明决策,也是“一届接着一届干”的矢志不渝的桓仁精神。我们务必要抢抓机遇,超前思维,精心组织,迎难而上,为打造桓仁教育品牌,提升教育发展层次,推动桓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教育力量。

 

阅读 56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