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四月,细柳微斜。携一缕春天的阳光,凝一份教育帮扶的真情。4月15日下午2:30,广东省邓莹源名师工作室成员—和平路小学叶海宾主任、和平路小学黄静老师以及梅村小学数学教师们共同开展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校本专业支援活动。
本次活动主要有二个环节:一是观摩叶海宾主任的课例《分数除法(一)》;二是评课议课。
环节一:观摩叶海宾主任的课例《分数除法(一)》
课始,叶主任用微课导入,用95÷2=47.5和125÷4=31.25两个例子帮助学生复习整数除法的算理:先一百一百的分,不够分时就把一个百转化成十个10,再十个十个的分......以此类推,从而总结出整数和小数除法的算理都是“计数单位的细分”和“计数单位个数的均分”。接着,叶主任鼓励同学们提出跟本节课学习课题有关的疑问:①等式怎么算?②为什么这么算?③可以迁移到分数除法吗?同学们带着这3个问题开始思考并完成课前学习单:把一张纸的4/7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同学们都在安静思考,努力把自己的想法呈现在学习单上。叶主任巡视过程中后,还真发现了很多不一样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叶主任展示了学生的学习单,并让她上台来分享她的想法,学生开始有些胆怯,不敢上台表达,于是叶主任鼓励她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她采用的是画图法:即把单位“1”(1张纸)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4份(涂阴影),4/7÷2=2/7就可以看做4个1/7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2/7。接着叶主任又邀请了另一位男同学,他说道:4/7÷2可以看作分母不变,分子4÷2=2,所以最后结果也是2/7,以上其实都体现了“计数单位个数的均分”。话音刚落,叶主任赶紧让全班同学用掌声表扬刚刚两位同学的勇气和胆量,善于思考的孩子是最棒的!然后接着问到:还有其他方法吗?通过叶主任的循循善诱,部分同学有了新的想法:通过面积模型图可以看出4/7÷2可以转换成分数乘法(迁移已学知识),即可以看作是4/7的1/2是多少?等式写成4/7×1/2=2/7。
通过以上一系列师生互动,有趣探究的教学过程,叶主任让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3种方法,问道:你们最终会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分数的除法呢?我们又能总结出什么呢?最后,同学们基本都选择第3种方法(除法变乘法),在叶主任的提醒下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整数,相当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环节二:评课议课
叶主任首先跟大家分享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反思,通过用画图法和算术法,让同学们真正理解为什么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整数,相当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只有理解,才能印象深刻,灵活应用。其中还有一位女同学对于4/7÷3这个例题有不一样的想法:既然分子不能直接除以3,不好分,那就把计数单位细分,即分子4×3,分母7×3,题目就变成了(4×3)/(7×3)÷3=4/7×1/3=4/21,这也体现了“计数单位的细分”。随后让同学们去发现,在这个推理的过程中,中间细分这个环节其实可以省略不写,可以直接写成4/7÷3=4/7×1/3=4/21,黄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觉得应该把过程讲的详细紧凑些,步骤跳太快的话学生可能会听不懂,跟不上。解题方法有很多,但我们要找到最简洁,好算,使用方便的最佳方法,使解题最优化。
最后叶主任强调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去备课很重要。每个小节的知识点都是相关的,点与点之间能够连成线,所以建议老师们从这方面去思考,跟孩子们分享,从而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数学不仅是运算和推理的工具,还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从学生长远的发展看,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多思考,多创新,提高学习能力,让孩子们愿意用数学思维去表达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教研中出发,一路跋涉,寻找思想碰撞的诗意和远方;在课堂中探索,一路芬芳,收获教学的精彩和成长。心有所向,方能行远。每一次教研,都是一次磨练,更是一次成长,我们将继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将教研与实践并轨,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撰稿、编辑:赖发莲
摄影:侯良燕
校对:叶海宾 刘秋香 黄静
审稿:邓莹源 陈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