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非遗”游黟县丨匠心技艺·活态传承
碧阳小学二年级二班胡亦涵

凡凡吖
创建于04-16
阅读 175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青山绿水引诗赋,墨瓦白墙牵画魂”

“杨柳含颦桃带笑,一鞭吟过画桥西”

4月16日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起来来到这个柔情温婉的古村落——南屏,粉墙黛瓦写意着徽文化的余绪,引得无数人魂牵梦绕。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就是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来到南屏村,明清古建筑映入眼帘,村落只身隐约于黄山白岳之间,城里遍布街贯巷连的古桥、民居、宗祠、牌坊,宛如一座历史博物馆。

 竹篾编织——一根毛竹 , 在匠人手中,劈毛竹,刮竹篾,划竹篾成片或条,动作娴熟,有条不紊。村中不少老艺人十几岁便跟着师傅学艺,至今已有四五十年的艺龄。通过学艺,孩子们可以了解传统,感知过去,从中敬畏工匠精神。

 “孙老师,我的竹篾为什么会断,下一步应该怎么编呀?” 4月16日,黟县南屏村一座古民居内,一群学生正围着非遗传承人——老篾匠孙宜平问个不停。

  今天,黟县碧阳小学把课堂搬进南屏村景区,开展研学实践教育活动,近距离了解学习竹篾编织技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中,老篾匠孙宜平老师一边讲解竹编作品、工具材料、竹编技艺的历史与文化以及破蔑刀、匀蔑刀、削青刀等工具的用途。一边耐心示范,手把手地教小学生编织“小鸟儿”。师生们纷纷拿起竹片,跟着孙老师的教学步骤认真体验了井字编织法编织小鸟儿。一挑一压、空二挑一、锁边……篾刀剪裁,经纬交融,细长的竹条在孩子们手中很快就变化成一只只可爱的鸟儿。

  “这种非遗研学活动,学生们非常感兴趣……” 碧阳小学二年级二班学生们在研学中了解竹编技艺,掌握更多的编织技法,学习传承了家乡的非物质文化,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是该校将劳动教育与非遗传承相结合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

学习传统技艺,守护传统文化。一个木桌,一把木椅,几条竹片,老师傅手把手亲自教学,让孩子们在破竹、分蔑、刮青、编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能力,守护即将消失的千年传统手艺。

   竹,历来被人所喜爱所钦佩,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格,还携手梅、兰、菊共称“四君子”。竹子的利用在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苏轼曾经说:“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一件竹编作品是需要这么多道工序而成,考验的是熟练的技巧和眼力,竹编核心的重要工艺流程都是靠手工完成,真正体现了手艺之美、技艺之美。

通过竹编体验,了解了非遗,认识了非遗,感受到了非遗的博大、工匠们的智慧和魅力。

阅读 175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