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来,促成长——《核心素养视角下问辩式课堂的探索与研究》省级优秀成果推广项目“第四次专家指导,成果汇报”教学研修活动

用户6772483
创建于04-16
阅读 47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每一次的交流,都会碰撞出新的火花。我们享受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地进步,不懈地努力。深度学习下问辩式课堂的探索与探究,是每个物理老师追求且需要不断学习的课堂。荣幸之至,海口市长流中学于2024年4月16日下午14:30—18:00,举办了海口市张华高中物理名师工作室送教送训帮扶的活动。

一、活动主题

深度学习下问辩式课堂的探索与探究

二、活动时间与地点

(一)时间:2024年4月16日下午14:40—18:00

(二)活动地点:海口市长流中学报告厅

三、参加人员

(一)海口市张华高中物理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问辩式课堂的探索与研究》省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团队全体成员。

(三)牵手帮扶学校海口市长流中学物理组教师。

环节一:课堂活动

       以三个苹果为例,牛顿被苹果砸了,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引出课题——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

       在新授课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怎样测苹果的质量?2.用同样的方法能测出地球的质量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画图建模,忽略地球自转,建立重力大小等于万有引力大小的方程。从而“称量”地球的质量。

       接着拓展,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求月球的质量。学生都很认真讨论,并且有不同的方法“称量”月球质量。此活动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

      通过提问:能用“称量”地球质量的方法“称量”太阳吗?困难在哪里?怎样才能“称量”太阳的质量?等几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分析具体问题,弄清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建立方程万有引力大小等于向心力大小。再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计算任意天体的质量。学会知识迁移,运用新学知识探索未知宇宙。

      小结计算中心天体质量的两种方法——重力加速度法和环绕法。帮助学生梳理理解知识和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最后通过观看海南文昌发射火箭视频,激发学生情感,激励学生立足于脚下,学好本领,未来探索宇宙的奥秘。


环节二:评课

       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张华:刘凤玲老师的这堂课内容丰富,通过三个苹果的故事导入新课比较新颖、整堂课教师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通过师生问辩、小组问辩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教师通过例 1 详细讲解了利用重力加速度法“称量”地球的质量,引导学生思考列等式的依据和所需物理量,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小组合作探究和小组问辩部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在“称量”太阳质量的部分,教师通过与地球质量计算方法的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困难所在和解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整堂课逻辑严密,重点突出。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师生问辩和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然而,在课堂时间的把控上,可能需要更加注意,以确保各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放手给学生充分展示交流。总体来说,这是一堂成功的问辩式课堂,值得肯定和借鉴。


海口市灵山中学物理教师张宝新

优点:

1.本节课目标明确,重难点准确。

2.创建情境引入新课,有效新颖。

3.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授课流程思路清晰。

4.问辩课堂问题设计有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驱动学生学习,促进学生的思考。

5.教师个人素养较高,教态自然大方,语言标准。

6.教学内容准备充分,课堂教学主题内容之间衔接自然,层层递进,过度自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7.教师备课充分,考虑周到,即首尾相扣,又为下一节课埋好伏笔。

不足:(仅个人角度)

1.课堂总结有待加强思考和设计,没能引导学生概括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2.模型建构相对笼统,处理粗糙,学生是否能根据信息进行自主建构有待检验,学生思维培养有待加强。

3.课堂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生自我问辩少,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学生板演几乎没有,应注重因材施教。

4.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比如未知天体发现的内容中,应引导学生抓住测量轨道和计算轨道不相符的这一问题主要矛盾,进而设计五段式追问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和思考。

       永远没有完美的一节课,只有适合学情的优质课,总体来说刘老师本节课适合学情,教学准备充分,问题设置合理有效,重难点清晰,学生学习效果较好,目标达成率较高,是一节适合学情的好课。


海口市灵山中学柯行远

一、课程目标定位

本节课《万有引力的成就》的课程目标定位准确,紧扣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旨在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论内容和应用,能够计算简单情境下的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和地球表面上重力大小近似等于万有引力大小的一模型两思路求解天体质量以及预测未知天体的质量。此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方面,本节课详细讲解了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及应用实例,分析了思路和方法,如地球质量的测定,月球质量的测定,太阳质量的测定以及预测未知天体的质量等。同时,还结合现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对万有引力定律的意义和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整个教学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很好地达到了课程要求。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启发式提问、小组讨论、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组问辩,任务驱动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PPt课件展示、视频播放等形式直观地展示了万有引力理论成就及应用和预测未知天体运动的规律,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师授课表现

教师授课过程中语言清晰流畅,表达准确生动,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具备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此外,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问辩阅读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天体运动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和价值。最后播放我国航天发射卫星视频分享,在本节课中起到承上启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全面提升物理学的核心素养。

五、课堂效果评估

从课堂效果来看,本节课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了提升。通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及小组问辩活动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能够灵活运用。同时,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小组问辩等环节中也展现出了良好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另外,足之处在于:1、部分学生对于万有引力理论的应用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引导。

2、问辩课堂教学的活动应做整合,注重学生的教材阅读,五段式问辨,自我问辩,小组问辩,师生问辩等合理优化设置。

总之,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建议教师在后续教学中继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希望教师能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物理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价值。


上海世外王飞老师:刘凤玲老师的课思路清晰,教态自然,跟学生交流充分,学生的展示也很充分,对学生的观点也能够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教学设计也比较得当。

课堂上也有一定的瑕疵,比如语速还是偏快,课堂上也有几个地方,我觉得可以做得更好,第一,在教学中学习了,可以建立天体表面物体的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那么依据是什么?在教学设计上,有体现引力、重力和向心力的关系的分析,在课堂是否也需要对这部分预习内容加以考查?以避免知识理解的盲目性。

第二是在两个学生提出两种不同的方案来求解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的时候,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既然自由落体运动跟重力加速度g有关,那么我们学习过的那些运动也跟g有关?如果用这些运动怎么测量出重力加速度g呢?这样我们可以把学生的知识的关联性拓展得更宽,而且也加强了知识逻辑性。

第三,导学案上是需要学生画出卫星或者行星绕行中心天体的空间模型图的,这个应该是学生容易忽略的点,我觉得课堂上应该加以考查和纠错。该图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模型,并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和地面上的物理规律的统一。

当然刘老师课堂还有很多亮点,比如,让学生解释自己的求解过程,对学生的解释加以及时引导和纠正,公式原型中的m1,m2应该对应着题目里的地球的质量M和卫星的质量m。

还有及时总结模型和物理规律,比如,该模型需要哪些已知量,还有不能求解环绕天体的质量等等。

    一家之言,可能有说得不够得当的地方,希望老师们批评指正。


海口二中吕姗老师:刘老师这节课,引入环节的情境创设与生活联系紧密,平实又有趣,让学生积极又迅速进入状态。用“这种方法是否同样适用?”这一问题贯穿始终的教学设计,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巧妙合理。师生问辩和小组问辩的目标达成明确,学生在找方法求月球质量这一环节,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思维活跃,方法多样。结尾的拓展和承上启下使得整节课完整而饱满。


 海口二中郭春姗老师:目标明确,思路也很清晰,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教学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教学过程流畅。

 教态自然,语言表达清晰,具有很好的课堂组织能力。

对《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课堂上可以采用一些的创新方法:

1. 可以利用虚拟模拟软件,让学生亲身体验万有引力的作用,如模拟天体的运动和引力相互作用。

2. 项目学习:让学生分组进行项目,如研究某个天体的质量计算方法,或者探索未知天体的可能性。

3.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天文学家、科学家等角色,通过讨论和决策来解决与万有引力理论相关的问题。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对之处请批评指正。


海口市长流中学陈祥福老师:优点:  1.刘凤玲老师高一物理问辩式课堂《万有引力理论成就》给我印象深刻。教师以问辩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课堂互动热烈,学生参与度高。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了基础知识,还拓展了思维视野,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素养,通过引导学生类比万有引力等于重力的思路去思考求月球质量的方法。整堂课下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万有引力理论的应用,也感受到了物理学科的魅力。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1.物理模型的创建的思路不太清 淅及教学渗透不够。如例2中求太阳质量的方法: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的表达式GmM/r²=mω²r强调右边式中m(行星的质量)是小m,但并没有指出理由,学生可能就靠死记硬背。若能引导学生分析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太阳对其的万有引力提供,学生的思路就自然形成。2.还有部分理论推导过程较为抽象,建议教师采用更多生动的实例或动画(视频)进行辅助说明,以降低理解难度。3.是课堂互动环节设计略显单一,可以引入更多形式的辩论如自我问辩,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和思考。 总之,《万有引力理论成就》这堂问辩式课堂在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上都有其独到之处,但仍需不断优化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环节三:讲座

       海口市长流中学陈创剡老师以《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为例,做新课程背景下问辩课堂的教学设计解读。他对问辩课堂做了概述,并且对比问辩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区别。提出: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用教学方法、方式。随后对教学设计做了解读。认为“称量”地球的质量没有处理好两个问题:第一是从用天秤称苹果质量到用万有引力称量地球质量,没有设计问题加以引导。第二是没有引导学生从地球表面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去理解不考虑地球自转时,为什么重力与万有引力想等。但计算太阳的质量时,通过师生问辩的方式提出新的问题,引起学生新的思考,引导学生建立天体的环绕模型。设计这一环节问题,合理得当,顺应学生的思维习惯。

   

接着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员张华老师做《核心素养下高中物理问辩课堂教学案例分析》讲座。以“回顾过去”、“展示现在”、“展望未来”为主题,对万有引力整个章节之间的联系做了解读。同时说明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达。还通过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图片为例,讲述问辩式课堂教学怎么进行追问。还要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教师预设补充的问题。最后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做了解读: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学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和选择有用信息,基于证据和逻辑对问题作出合理解释,培养学生具有准确表述问题解决过程与结果的意愿和能力。

       这是一次难得的相聚,大家怀着对物理的热爱之心,欢聚一堂,共同学习。未来,我们会越走越远。

阅读 47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