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该是阅读的天堂
作者|朱永新
很多人说,孩子天天都在读书,天天都在看教科书、教辅书呀!其实,这些书并不是我的阅读观所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书。这些书相当于母亲的乳汁,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很容易吸收。但如果一个孩子终生都吃母乳,他肯定发育不良。他应该在两三岁之后甚至更早就要开始自主进食。
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最有效率的课堂教学方式,将人类的知识高度集约化、效率化和组织化,在有效的时间内教给孩子。它的作用就相当于母乳。如果一个孩子只看教科书、教辅书,他一定是精神发育不良,因为这些书还不是真正意义上阅读文本。
孩子的精神发育如果离开了自主阅读,离开了真正经典的阅读,就不可能走得很远。所以,我们一直认为学校教育最关键的一点,是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兴趣和能力。学校教育不仅要像提供母乳一样给孩子们提供最基础的滋养,最重要的是要通过提倡自主阅读让孩子们学会自由飞翔。
前苏联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只要有了书,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成长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比我们现在很多乡村小学的硬件设施还要差得多,但他每天都要和教师、孩子们一起读书,让孩子们真正走进图书。这样的学校才更像个学校。
古代的士大夫说“三日不读,而目可憎”,可见一个人精神的饥饿会影响外在形象。一个人的精神饥饿或富有是在中小学形成的。人的很多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是有关键时期的,精神饥饿感的形成也有关键时期。人生的很多能力在某个时期如果适当地给了刺激,就能够掌握,一旦错过就永远失去了。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小学没有养成这种习惯今后就不可能了,但要弥补是很困难的。
阅读需要拥有大量的书籍,而我们学校和学生的图书拥有量是很可怜的。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超过30万种,但是户均消费图书只有1.75本。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出版国,却又是人均阅读量最少的国家之一。小学生书读得少,中学生读的也少;大学生也没有阅读习惯。据复旦大学的一个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为9.3%,阅读外文文献的则占5.2%。而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阅读量至少是500页。美国大学上课不是满堂灌,不是学生“课堂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他们首先是重视阅读,通过阅读有了共同语言,师生实现无障碍的对话,再进行接下来的课程。而我们的老师甚至二三十年都拿着同样的备课稿去给学生们讲课。人们戏称这是“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
没有阅读的学校,出来的学生很难有阅读的习惯;没有阅读习惯,培养的学生就是半成品甚至是废品;没有完整阅读的人,面对未来的社会和挑战,将很难有完整的精神生活和充实的人生。
让我们的学校都成为阅读的天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