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散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走进忻州古城 寻找文化记忆——忻州七中国学讲座

创建于04-16 阅读989

        春风送暖,国学飘香。为使学生深入了解忻州古城,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忻州七中经典国学组开展了“寻找文化记忆”主题讲座,本次国学讲座主讲教师是八年级语文教师孙榕泽。


      忻州古城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素有“晋北锁钥”之称,又因文风昌盛而有“文集九原、雅出秀容”之誉。同学们跟着孙老师开启了一场别具一格的古城之旅,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关注其物华天宝,聚焦其地灵人杰,去触摸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感受其醇厚的古色古香,欣赏其独到的古风古韵……

         本次国学讲座由元好问和秀荣书院两部分组成,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秀荣书院是忻州市第一学府,于光绪28年(即1902年)改建为新兴学堂,此即最早的忻县中学,也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兴办的中学之一,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人才。

元好问

        元好问的诗歌创作以“慷慨悲歌”“可歌可泣”著称。元好问置身于动荡的时局里,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思,往往充满着悲凉的氛围、悲惨的景象。其诗歌作品记录了在此乱世之中的深切体验,世人称之为“纪乱诗”。

        纪乱诗以其巨大的内容、沉郁的风格、精湛的技巧,具有“诗史”的价值。

       《石岭关书所见》诗人以沉重悲愤的笔触,记述了蒙古军的豺虎暴行,骄横气焰;记述了家乡人民饱遭兵乱,颠沛流离。同时,也抒发了一种立志戍守河山的雄豪气概。

       《岐阳三首》其二中,战骨、空城构成了一幅凄惨哀婉、惨绝人寰的画面,寄托着诗人无比悲愤的心情

        元好问的史学成就更值得关注。金灭亡后,他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决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他拒不应聘作蒙古国的官,以表明自己的遗民身份和对故国的忠忱。但为了写金史,又不得不与出仕蒙古国的中上层官员相周旋,以便取得他们的协助和必要的资料;也正因如此,而引起许多人对他的不谅解,“百谤百骂,嬉笑姗侮,上累祖弥,下辱子孙”。为了完成自己修金史的宏愿,元好问忍辱负重20多年,直到去世。


秀荣书院

        这里培养了众多卓越学子,在国家存亡之际 ,他们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撰写进步文章,同时参加进步组织,组织各种社会活动,传播马列主义,激发学生和社会民众的爱国热情。并促成大批学生积极参军参战,走上抗日救亡的最前线。新中国众多领导干部如霍士廉、黄志刚、董边、张挺等,都是忻县中学走出的优秀学子。

        讲座最后,孙老师为大家带来秀荣书院的一副对联:雨露不滋无本草;风云须度有鳞鱼。她意味深长地告诉同学们:自助者,天助之!成功需要努力,梦想需要坚持!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自立自强,百炼成钢!

阅读 98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