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而不辍,学思深研


——2024年临沂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讨会有感

younning
2024-04-15
阅读 42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至若春和景明,海棠花开几度春。为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聚焦中考命题新趋势,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2024年4月11日,临沂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研讨会在临沂外国语学校成功举行,全市道德与法治教师齐聚一堂,共研共讨,赋能助力素养课堂。

专家剖析,素养命题

会议伊始,由临沂大学耿帅教授给我们带来了《核心素养下的中考命题方向和备考策略研究》的专题报告会议,报告聚焦省级统一命题是势在必行、中考试题命制的基本依据、中考命题的试题基本走向、符合中考方向的备考策略和做好新中考命题应对工作等五个部分,全面深入剖析新课标下中考命题趋势以及核心素养的落实。

素养导向下教学评一体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在教学评发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真实的问题情境,结合自身真实体验、深入探究,在解决问题中逐渐形成核心素养。耿教授在新课标下中考命题趋势的分析中,针对核心素养命题提出了“三线贯通”的理念,“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和“信息载体串联线”。聚焦学生核心素养,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这是对原来传统评价方式的重大突破,评价内容由原来侧重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转向考察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通过评价转变,倒逼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原来“满堂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逐渐向“学生为中心”的素养课堂转变。

教学引领,素养落实

如何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临沂外国语学校刘彦玲老师、临沂第三十四中学杜振宇老师以及临沂第二十中学主父中杰老师三位优秀教师带来了精彩的课堂教学实例展示。

首先刘彦玲老师带来的《试卷讲评——总结 反思 促前行》一课,从试卷讲解出发,综合考情分析、错因探究、解题方法、学习迁移、模拟命题等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学习教师讲解内容,而是转变角色,自主探究明晰自身知识误区。结合典型例题,巩固突破重难点问题,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迁移运用的能力。从解题到解决问题,刘老师课堂的立足点不再在是具体的某个知识点,而是学生核心素养下综合能力的发展。

杜振宇老师带来的法治专题复习课《做知法守法的好公民》,结合临沂举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为大情景,设计任务驱动,引导学生逐步完善法治宣传小报。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上,让任务取代活动。简单的课堂活动,虽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但是难以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与探究。所以取而代之,运用大情景下的真实任务链驱动,引导学生有浅入里,由表及内的深度学习。在杜老师的课堂中,情景设置真实贴切,任务衔接环环相扣,内容兼具知识性和思想价值性。学生核心素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得到了充分的生成和展示。

主父中杰老师的《坚持权利义务统一,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从学生真实的生活实际出发,以校园广播稿投稿为任务情景,结合时政热点内容,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探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结合每个环节的普法驿站进行法律宣传,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时政内容同样引入未成年人保护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加强自我保护,达到知行合一。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及评价标准既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同时又为学生核心素养落地打下根基。

    说课展示,分享交流

精彩的课堂展示之后,杜振宇老师以及主父中杰老师分别对各自的课例进行说课分享。两位老师的设计思路为我们开展复习备考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说课之后,几位青年教师分享和交流了本次的学习感受与收获。大家共商共研,集思广益,共同助力核心素养在课堂上落地生根。

 及时复盘,总结反思

      学习反思再成长,结合本次学习,我有以下深刻体会:

(一)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变化

 耿帅教授在谈及中考命题时,首先论及的一个观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21世纪有智慧的人是怎样的?当我们在过多关注最终评价结果的时候,我们往往忘却了最开始的出发点。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结合初三的复习备考工作,面对中考命题趋势的新变化,面对学生的评价考察不再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而是综合能力的考察时,我们究竟应该教什么,又应该如何教。这场报告给了我一个非常明确的答案。我们需要的不是像流水线一样,死记硬背下塑造出的完美机器,而是有思想、有能力、有自我价值判断、有温度的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现代公民。张主任在评课中经常提到,我们的课堂不是要预设答案,让学生按照我们预设好的答案去跳,而是通过情景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自我生成,自主探究得出结论,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结合本次大单元教学实际案例,三位教师从真实的课堂教学环节中,挖掘学生潜力,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从育人的角度来说,价值无限,精彩无限。打破传统知识内容的死记硬背转向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考察,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度学习,提升自身核心素养能力,这是未来课堂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单元教学中,大情景、大任务、大概念相互串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我们需要打破原来微观细碎的知识视角,从一个宏观系统化的角度去为学生构架学习“手脚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变化。

(二)关注时政运用的真实情景

结合三位教师的优秀课堂案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时政资源在课堂中的运用。耿帅教授在谈及未来中考命题时,曾把“情景载体串联线”单列出来,同时强调“无情景不成题”。情景活动运用中的“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创新性”。而时政资源正是情景设置中最为真实的素材。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景中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结合真实情景中的复杂性去探究思考如何正确解决问题。正如杜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用的宠物伤人案件以及电动车管理问题,以及主父老师结合的校园欺凌事件,这些内容一方面是时政资源,另一方面又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生活情景去思考如果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我们应该如何去处理和解决问题。真正在实际生活情景中达到学以致用。

总结发言,方向引领

会议最后,临沂市教科院陈秀虹科长针对本次教学研讨会进行总结发言。陈科长充分肯定本次研讨活动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大单元教学以及落实核心素养提供的引领和借鉴意义。在课堂教学中,陈科长鼓励各位教师结合不同课型模式进行转化迁移运用,真正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生课堂当中,培养出有温度有思想的学生。

“知不足而后进,望远山而力行”结合本次学习也反观出自身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课堂中强调知识内容的背诵识记,而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脱离真实情景下构建出的知识内容,零散、枯燥、不成体系。学生的学习和真实的生活情景不相融洽,难以做到学以致用。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转变突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桶水时时流动,时时更新,时时学习”。行而不辍,屡践致远。学习永远都在路上!

阅读 42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