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幼儿园安排,我主要负责中班年级组的早操编排事宜。一开始我没怎么进入状态,因为从没编排过,也不知道如何着手,心理上就将自己定位为一个“检验者”的角色,认为只要老师们编好了,我去看看指点指点就行。可不曾想,编排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尽管教师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效果还是达不到要求。问题主要出现在:1.队列队形简单,只有走,没有其他运动元素的变化;2.操节部分音乐不清晰,不容易卡点;3.缺乏自主游戏的设计,道具使用不充分。当然这些问题主要的本质还在于我没有和老师们进行研讨,我自己对编操这件事情不够上心,总觉得这属于自己的未知领域,不想也不愿主动尝试自我挑战,不清楚如何编操也没想过从哪些方面去了解,没有做好顶层设计,无端的消耗了老师们的热情、时间与精力。因此,主要原因在我。当必须要重新编排时,我下定决心,此事我一定要担负起责任,不会就学,多思考,多交流。踏足未知领域需要勇气,这勇气来源于对此事的担当,既然已下定决心,就要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早操框架的梳理,主要有五个方面:
1.入场+队列队形(充分体现走、跑、钻、爬等运动)
2.操节(身体各部位的运动)
3.律动
4.规则游戏+自主游戏
5.整理放松
在捋清框架思路后开始设计第一环节,也是最困难的环节。因为操场空间不够大,需要四个班级进行互动,所以班级之间的配合很重要。一旦哪个班级哪个环节拖沓了,都会对其他班级造成影响。因此,必须每一位教师都清楚队形变化流程,按照规划开展早操活动。
为保证教师们能够快节奏地领会第一环节的设计意图,先要“纸上谈兵”。即通过绘画图纸的方式,让老师们明确自己班级幼儿的入场点位、入场路径、队列队形变化及如何将道具与相关运动元素结合起来。当理论达成共识之后,我们便要进行“实地操练”,以此来论证其可行性。
第一次实操发现两个问题:
1.有两个与道具互动的运动元素会造成拥堵现象:一是双手双脚着地爬过泡沫棍;二是在泡沫棍上作平衡行走。
2.四个班级沿着操场边缘作方形行进,中间空场,空间排列不够合理。
为此作出如下调整:
1.将这两个运动元素改为左右行进跳跃、螃蟹走,解决拥堵现象。
2.设计中间“风车”造型,外围还是方形不变。整个操场空间都灵动起来。
第二次实操又发现两个问题:
1.教师在带领幼儿走风车时,幼儿不会并排走直线,也不知道在线上要停留进行原地踏步再转动方向。
2.教师不知什么时候带幼儿转动位置,形成一个真正能有秩序、能转动起来的“风车”,且还能匹配上本班级幼儿的行进方向与速度,便于在“风车”造型结束后更好地回归班级进行汇合,进行下一轮的活动。
于是又和老师们针对问题作了一个简单的复盘,并想出解决之法:
1.针对孩子们不会走直线转风车的现象,让他们手挽手排成一列,队伍前后各由一位老师(前面是教师,后面是保育员老师)压阵,这样,行走和转动的时候保证队伍首尾步调一致、节奏一致。
2.针对教师不知何时转动方向的问题,决定由一位教师吹口哨统一行进,从而保证风车转动的统一性,且能和自己本班外围幼儿的行进速度相匹配。
3.由于孩子们是初次尝试,待他们完全掌握需要时间,这是一个过程,训练的过程。因此,后续还需多带孩子训练,以达成目标。
操节部分主要以规整的身体动作操来和道具(泡沫棍)进行融合。通过整齐划一的肢体动作进行身体锻炼。
韵律部分我们选择了“熊猫功夫操”。“功夫”是我们中国独特的一种武术文化,孩子们天生好动,非常喜欢。这既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熏陶,也让孩子们体验到“功夫”的浩然正气。
关于游戏部分我们主张以“规则+自主”的方式呈现。即先让孩子们和老师一起玩一个“123木头人”的游戏,这里面既有木头人游戏规则(听到纯音乐就要变身木头人摆一个造型并保持不动),幼儿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实现不一样的造型变化。再让孩子们就用手中的泡沫棍随音乐进行自主游戏,既可以是单人游戏,也可以是合作性的游戏,玩法不限。如此相结合的方式,既体现游戏的多元性,也体现了孩子们的自主性,给到孩子自主权和决策权。
结尾部分保留了之前的编排,但需以圆形的方式呈现造型。
如此梳理、规划、实操、复盘、调整,整个早操编排算是初成雏形。别小看这一过程,里面凝聚了我们这一段时间的思考、创编、实践。即使是游戏部分,我们也是要先和孩子们有互动、讨论,让他们明确游戏规则及玩法,才能有效的呈现。对于每一环节时长的把控,音乐的剪辑还得有一轮精力的投入。因此,早操编排是一个系统工作,对大家来说还是很有挑战的。在此也要感谢中班组每一位教师的支持与配合,只有勇于尝试、反复磨砺、团结协作才能共见彩虹,突破困境,便是成长。
致敬可爱、努力、向上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