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林女士的儿子,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时特别容易动手,经常有老师和别的家长来告状。给孩子讲道理无济于事,林女士骂他打他,也没有明显效果。孩子总爱跟小伙伴打架怎么办?
案例分析
孩子欺负人,是一种主动攻击行为,是不会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表现。
一般认为欺负人的孩子是强势力量,是在交往中占便宜的一方,实则不然。
欺负人的孩子在气势上占上风,却在道义、人缘、交往技巧、心理素质等方面处于下风,养成欺负人的习惯会让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吃亏。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只要孩子有欺负人的行为,人们就会对此感到厌恶。尤其是打架成性的孩子,同学、老师、其他家长或邻居等,都会对他形成消极刻板印象,进而使他在道义上长期处于劣势,刻板印象是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的较为固定的看法,像刻在木板上一样难以更改和抹灭。不良的刻板印象会使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对孩子产生偏见甚至歧视,使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由此可见,欺负别人,危及自己。
孩子欺负人有三种表现形式,首先是身体上的欺负,主要表现为踢、打、掐、咬等粗暴行为。比较隐蔽的形式则是语言上的欺负,例如,骂人、起哄、嘲弄、散布谣言等。最隐蔽的是情感上的欺负,如带头冷落他人,不让小朋友眼某个孩子玩。研究发现,孩子撤负人的如佛头冷落他人,不让小朋友眼某个孩子玩。研究发现,孩子欺负人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脾气冲动急躁
有的孩子脾气急躁,属于稍微煽风点火便会被激怒的冲动性格。家长平时可与孩子纟交流,摸消他的情绪特点和行为方式。同时以交流中预测孩子可能会发生的问题,与他商讨预案,让孩子学会冷静地思考,学会用合作的方式与他人互动,使孩子在遭到别人拒绝时能妥善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不是用打人来解决问题。
二、认知上的误解
孩子的认知水平有限,思考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容易误解别人。
例如,孩子正在搭积木,其他孩子路过并站了一会儿,结果不小心碰倒了积木,有的孩子就会出手打人,因为他认为别人是故意毁掉他的“建筑”。研究发现,当评估对方有攻击自己的意图时,个体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会主动出击,平时不少小朋友无故遭受攻击,大多是这个原因。
三、家教粗暴或溺爱
家教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攻击性。有些家长习惯用批评、惩罚等粗暴方式管教孩子,导致孩子以为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于是他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孩子,表现出攻击性。孩子做错了事,如果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孩子得不到理解和宽容,感觉很压抑,于是就谷易做出找别人出气的攻击行为。还有的家长鼓励孩子:“如果有人欺负你,你要狠狠地揍他。”得到纵容的孩子自然容易做出攻击行为。
爱也会刺激孩子攻击他人。如果孩子在家里习惯了用摔东西、拳打脚踢的方式要挟家长,家长一看孩子这样就想息事宁人,迁就孩子,孩子就容易把家里的行为迁移到外面,进而出现攻击性。
四、不良环境的刺激
由于孩子模仿性强,辨别是非能力弱,因此很容易模仿周围人或是影视镜头里的攻击行为。如果经常看暴力片、武打片,玩格斗游戏,孩子的攻击性就会得到强化。另外,如果孩子发现自己通过偶然几次的攻击行为而占到了“便宜”,得到了“好处”或者尝到了“甜头”,其侥幸心理和攻击欲望就会有所增强。若再受到同伴的鼓动和赞许,其攻击行为就会进一步升级。
教育策略
一、培养动口不动手的习惯
从语言表述能力来看,总爱动手打人的孩子要么是语言发展水平不佳,不会用语言表达自己;要么是语言发展水平正常,却没有掌握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技巧。孩子年龄越大,语言发展水平越高,家长要引导孩子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愿望,要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交往技能。比如,当孩子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家长不要马上就满足,而是花一两分钟让孩子自己组织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如果他说不清楚,家长就直接教他,然后告诉孩子与同学交往也应该这样先动口而不是直接动手。
二、及时进行善后教育
孩子出手打人之后,及时的善后教育非常重要,既教育孩子学会道歉,也告诉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怎样与小朋友相处。同时,孩于之间的关系就像多变的天气,阴晴莫测,他们一会儿争得脸红脖子粗,甚至大打出手,一会儿又握手言和。所以,家长不宜为了澄清事实或者为孩子出口气而卷入孩子之间的纠纷。
三、既不偏祖孩子,也不以暴制暴
孩子欺负人之后,片面祖护自己的孩子,或者既不批评也不正面引导,都是错误的教育态度。粗暴地打骂孩子是错误的教育方式。打骂孩子是以家长的暴力制服孩子的暴力,孩子可能暂时认错了,但家长给他示范的仍然是用暴力解决冲突的错误交往方式,“孩子越打越皮”就是这个原因。家长不要用简单的惩罚方式威吓孩子,理性的做法是用严肃的态度否定孩子的行为,并让孩子充分倾诉,了解更多的细节,然后跟他讲清楚他错在哪里,从而提高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认识水平,并抓住关键环节教给孩子妥善处理纠纷的方法。
四、提高孩子的移情能力
移情是设身处地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当受欺负的小朋友有痛苦表现时,孩子仍然不会停止攻击行为,就是因为他缺乏移情能力,体会不到他人所遭受的痛苦,也不会产生羞愧和内疚感。
所以,当孩子做出攻击行为时,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与危害,并启发孩子联想:“当你被别人打了,你疼不疼?难过不难过?”通过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来减少他的攻击行为。
五、营造平和的家庭生活环境
孩子的性情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经常目睹家长之间争吵、挑剔与不和的孩子,在情感和社会性发展方面显著低于和睦家庭的孩子,容易出现自卑、怯懦、冷漠、压抑、多疑、具有攻击性等性格缺陷,这一方面与模仿家长的攻击性行为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压抑的家庭环境有关,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积累了太多的不良情绪,需要发泄。所以,为孩子营造平和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情绪发展非常重要。
六、矫正孩子因傲气而欺负人的行为
有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于是眼里便容不下别人,别人对他略有微词,他的自尊心就受到很大的挑战,于是控制不住自己,与发生冲突。对孩子的这种情况,家长要创造机会让他认识到“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事实,同时还得使他明白“尺有所短,才有所长”的道理。
七、少看暴力武打片
很多孩子喜欢看格斗、武打等影视剧中的暴力镜头,而这些影视剧大多反映了主人公这样的特点:倔强的性格和用暴力解决冲突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电脑游戏中的血腥场面也会污染孩子的心灵。孩子越看,就越躁动不安,动不动就根自己试一试。家长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监护者,需要减少大众传媒对孩子的消极影响。
为此,家长要尽量避免让孩子看惊险刺激、结伙凶杀、拳击、枪杀、武打或残酷场面较多的节目等。家长还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对节目进行评价来增强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家长对不良影视内容做消极评价可以减少孩子的模仿行为,如根据剧情向孩子说明:动不动就发脾气、耍性子,只会把问题引向极端,甚至两败俱伤;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是不战而胜,即和平解决。在实际生活中,如果孩子模仿影视剧中主人公的不文明言行,家长不要觉得孩子只是玩玩而已,要立即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