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应当把游戏还给儿童;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沙子是大自然赐给儿童最天然、最有趣的自然游戏材料,小小的一粒沙看似简单,但在幼儿在探索下,却变得充满趣味,透过玩沙,我们看到了幼儿内心那充满智慧力量和创新精神的世界。
二、活动过程与实录
实录一:“挖出一个陷阱”
户外游戏开始了,孩子们早早的穿上雨鞋进到沙池里开始了今日的玩沙游戏,小朵选择了一把铲子在一个空旷的地方开始挖了起来,睿睿和月月看见了小朵挖坑的举动,也一人拿了一把铲子加入到了朵朵的游戏中,在她们重复进行挖掘时,小朵突然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我们来挖个陷阱吧!”睿睿和月月听了立马来了兴趣,三个人你一铲我一铲的挖着,朵朵说:“挖深一点,人掉进去了就可以埋起来”小朵说完思考过后觉得不妥,立马又说:“不对,是一个怪兽掉进去了就可以把它埋起来。挖了几下之后,一旁的月月又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这里也需要挖”朵朵跟着也去帮忙了“对!这里也需要挖,有两个怪兽对吧?要弄平一点再挖”
教师思考:小班的幼儿处于平行游戏向联合游戏的过渡阶段,在游戏开始后,幼儿能先进行自我游戏,后能够找到自己的伙伴开始进行合作游戏,并能够通过游戏获得满足和快乐。
一场挖陷阱游戏拉开了游戏序幕,三个孩子在沙池你一铲我一铲的挖着,乐此不疲。当谈论到挖陷阱的目的时,朵朵刚开始是说人掉进去,思考过后觉得不妥而转为让怪兽掉进去,体现出孩子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实录二:“沙池挖到底啦”
第二天, 孩子们继续着昨天的挖陷阱游戏,孩子们对未知的陷阱深度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孩子们你一铲我一铲的挖着,总想挖深一点再挖深一点,突然,嘟嘟站起身说:小朵,你们先挖,我去拿个工具,”说完就跑去拿了一台玩具挖掘机过来,“小朵,你们让一下,让我的挖掘机来挖!”嘟嘟一手扶着挖掘机的车身,一手操控挖掘机的挖斗,不断的从坑里挖沙子出来,挖了一会儿,嘟嘟说:“还是铲子更厉害一点”于是他又换回了铲子来挖。在孩子们继续着挖掘工作的时候,小朵一脸惊讶的说:“挖不动了!下面有一个大石头,一旁的嘟嘟说:“还真有一块大石头,让我用挖掘机来试试”说着又拿起一旁的挖掘机,试图想把大石头挖起来,“挖不动挖不动”程程说:“要用钻地机来,这样才会把石头钻烂”
昊宇说:“这是水泥地面不是大石头!远处的铭玺也被他们的讨论声吸引过来了,他对着这个坑看了看说“这是大石头吧,我们把它挖出来看看,”大家都同意铭玺的主意,于是他们继续沿着这个坑的边缘往外挖,挖了好一会儿,圆圆的坑变成长长的坑了。昊宇说:“这就是水泥地面呀!这边也是水泥地面,那边也是水泥地面”说完,昊宇把脚踩进了坑里,“你看!我的雨鞋比沙池还高一些呢”妍溪见了,也尝试着把她的铲子放进去跟沙池比一比,妍溪说:“我的铲子也比沙池高”
教师思考:《指南》科学领域指出幼儿探究最大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孩子们起初是在挖陷阱的时候挖到了坚硬的东西,有孩子猜测是一块巨型石,又有孩子猜测是挖到底了,下面是水泥地面,于是孩子们在不同意见中产生了探索的兴趣,选择继续扩大挖掘范围,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挖掘,发现使用铲子挖比用挖掘机挖更方便,最终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验证了自己的猜测,也在挖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合作的力量。
当昊宇把脚踩进坑里跟沙池比高,妍溪也用铲子放进去跟沙池比高,这一行为体现出孩子们初步的数学认知,并由此推动游戏的深入进行。
关于沙池的“高度”讨论
随着挖掘的深入,孩子们开始对沙池的深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的沙池有多深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回到了教室,在集体分享时,我把这个疑问抛给了孩子们,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
昊宇:“有五百高,”
钧儒:“有一百高,”
嘟嘟:“可以拿棍子去比一比就知道了”
浵浵:“还可以用绳子去比一比,还有那个扭扭棒也可以,也是长长的”
小朵:“可以用那个长长的铁片去,我家就有,我爸爸就用那个铁片去比的”(卷尺)
教师思考:我们的沙池有多深呢?这个问题给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思考,有的孩子猜测有五百高,有的孩子说有一百高,小班孩子对于数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我没有代替孩子们的思维,而是让他们通过已有经验去选择、去思考,根据沙池的深度,孩子们知道长长的物品可以用来跟沙池比高。
实录三:沙池到底有多“高”?
1.测量小风波
沙池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带着自己准备好的材料去沙池揭秘了,月月选用了绳子,朵朵选用的吸管,昊宇选的是棍子。孩子们用材料在之前的沙坑里跟沙池比起高来,月月两个手分别捏着绳子的两端,一只手放进坑里,一只手提起来,她说:“绳子更高”,一旁的昊宇和小朵也拿着木棍和吸管放进坑里比高,但怎么比都是歪的,站不住,一旁的小朵索性直接把棍子插入沙池里面,一直用力往里面插,直到插不进去了为止,小朵说:还是棍子更高一点点。月月也拿绳子往沙池里插,试图把绳子插入沙子里,但是怎么也插不进,“绳子太软了,插不进”,为了进一步引导孩子们深入探究,于是我对孩子们说:“棍子比沙池高多少呢?小朵指着冒出来的小半截棍子说:“高这么一点点”“那我们用笔给它做个标记吧”,我给孩子们拿来了画笔,小朵拿着画笔在齐着沙池表面的棍子上做了个记号,小朵拔出来一看,“原来沙池有这么高哟!”就在这时我继续追问孩子们:“那我们的沙池到底有多高呢?昊宇说:“不是多高,是有多深,有900米吧,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他用棍子沿着坑的边缘从上往下数,1234,他激动的对我说“有四百米!”
教师思考:孩子们的游戏想法往往来自于其生活经验。每一次的比较都是以底端对齐为基础,从孩子们的比较方法可以看出孩子们是有一定经验的。当孩子把棍子放入坑中跟沙池比高时,发现棍子总是歪,没有立起来,于是立马能想到直接把棍子插入沙池到底这个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孩子们的思维并没有局限于这个小坑,而是能够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当问到关于沙池的高度时,昊宇纠正我说是深度,并用目测数数的方法告诉我沙池有400米,体现出昊宇将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好的迁移到我们的游戏当中。
2.对卷尺的初步探究
基于孩子们的兴趣,第二天我给孩子们投放了小朵说到的卷尺,期待孩子们能够和它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铭玺拿到卷尺便说:“让我来试试看,我在家看我爸爸用过,说着就把卷尺拉开了,铭玺仔细的观察了一会儿上面的数字,接着就对我说:“老师,我们来量一下那根棍子吧,你帮我拿着它”我配合着铭玺帮他拿着昨天标记好的木棍,铭玺拉开卷尺,一头对齐木棍的一端,看着卷尺上面的数字开始数了起来“12345678910,1234567的长度”一旁的小朵也凑过来说:“让我试试”小朵拿着木棍,铭玺拉开卷尺比着木棍问小朵:“有多长啊?知道吗?”小朵没有回应铭玺,一下子就跑走了,铭玺说:“看来还是不知道”
在讨论环节,我把铭玺使用卷尺测量的这个视频分享给了孩子们:
小朵:“铭玺在数数”
瑜浵:“他是这样数的,”(模仿铭玺数数)
昊宇:“我也想试试这个卷尺”
钧儒:“我也想看看”
既然孩子们都想看看,于是我把卷尺投放在了材料框里,孩子们拿到卷尺就忍不住把玩起来:
昊宇:“上面还真的有数字,有一个1一个10”
荣启:“还有一些线条哟”
富锐:“它的速度好快,像火箭一样”
小朵:“我会用,让我试试看,”说着把一头踩在脚底下,但由于小朵的鞋底边缘比较翘,卷尺老是往上缩,瑜浵走过来说:“我来帮你”瑜浵蹲下扶住下面的卷尺,小朵把卷尺举到最高“你们看,我在量我自己”瑜浵:“哇!卷尺可以拉这么长呀,它里面是不是有很长呢?我们一直拉看下它能拉多长”小朵和瑜浵一人拉着一端往后退,直到拉不动了,“好长的卷尺呀”她们两个的这一举动吸引了其他孩子上前围观,我问孩子们:“这么长的卷尺可以用来量什么呢?”
小朵:“可以量身高,刚刚我都量了”
富睿:“还可以量柜子”
瑜浵:“我们的墙这么大,还可以量我们的墙”
孩子们听了瑜浵的想法都表示说想试试,孩子们把卷尺移动到墙边开始比较起来,“还真的能量墙壁呢!它有这么长”
教师思考:当把卷尺投放到沙池中时,铭玺迫不及待的想来试试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工具,他模仿着大人的模样对木棍进行测量,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当它拉开卷尺,能够准确的读出对应木棍上面的数字。体现出他较丰富的认知经验和思维的灵活性。
通过讨论,这个“新材料”(卷尺)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虽然小班孩子对于测量方法、技巧还处于模糊阶段,但通过观察和初步探索让孩子们对这个测量工具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卷尺是很长的,可以用来测量比较宽大的物品,同时也为今后的科学探究道路奠定了基础。
实录四:来和沙池比一比
接连投放的,还有在沙池标记的棍子,孩子们知道这跟棍子的长度就是沙池的深度,小朵拿起一旁的画笔和木棍放到一起用手齐着画笔的顶端“沙池比画笔更高,画笔齐到沙池的这里(做手势)”荣启说:“去比一比挖掘机吧”荣启把木棍放在玩具挖掘机旁边,“沙池比挖掘机更高”小朵把挖掘机的长臂举起来说:“这样就挖掘机更高”。铭玺和昊宇也想试试,他们拿着木棍走向了植物角,铭玺把木棍放在了花盆旁边,一看木棍比花盆矮,于是就把木棍往上提超过花盆,昊宇见了连忙说:“你这样是不对的,要把他放下来”铭玺又把木棍放下来和花盆比,“花盆更高”接着,铭玺又把棍子比向了旁边长高了的植物,他把棍子贴近植物根茎,“哇,这棵植物可真长啊”进入活动室内,铭玺和昊宇走向了桌上的收纳盒,铭玺把木棍立在桌子上跟收纳盒比,发现木棍更高,一旁的昊宇又把收纳盒立起来再比较,发现木棍又更矮了。
这一时间段大家都在比一比,铭玺说:“富睿,我们来比一比看谁更高”荣启在旁边做起了小裁判,他蹲下身子确保他们的腿都是贴近地面且是站直的,“你们两个一样高”小朵说“我来比比看”于是他们三个人站在一起比,荣启说“小朵更矮,要多吃点饭哦”小朵也说:“我要吃好多好多饭,比你们都高”。
教师思考:孩子们在接连的比较中体验参与数学游戏的乐趣。可以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比较性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应。
三、活动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数学认知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重要板块,它的教学目标是让幼儿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感知和理解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比如3-4岁幼儿感知大小、长度等量概念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物品用一端对齐的方法进行直接比较和排序。在此案例中,孩子们从最初的挖陷阱活动,到提有关沙池高度的问题,再深入到后面的了解测量工具及其作用,以及物品和物品之间的比较,孩子和孩子之间的比较。孩子们在思考、讨论、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事物的不同属性。
游戏是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不断思考,大胆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求和兴趣是孩子在其中探索的内驱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并为其提供情绪和材料和时间空间上的支撑。在此游戏,教师根据孩子的游戏情况,适时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木棍、绳子、吸管、卷尺等材料,在孩子们的游戏停滞不前时,教师及时组织孩子一起讨论,持续推动孩子的游戏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