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实践齐飞,静思共探讨一色——雏鹰三组第十六期学习简报

雏鹰3组-向山而行
创建于04-15
阅读 65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理念与实践齐飞,静思共探讨一色。在向老师的悉心指导下,雏鹰3组的成员收获满满:收获一:理论学习不断强化,教学实践有所凭依;收获二:取得阶段性的科研成果,成员们纷纷完成论文,积极参加各类学术论坛,在交流碰撞中,激发收获更多的思考体会;收获三:对未来的前行方向更加坚定,深耕细作,笃行致远。

一、致广大,初获成效

经向老师指导,雏鹰3组成员彭沐涵老师于2024年4月1日在广东教育学会教学评价专题研讨活动中,宣讲论文《指向概念性理解的表现性评价实践研究——以初中传记整体教学为例》,此论文获评省一等奖。该活动是由广东省中语会举办的省级会议,论文宣讲现场反映热烈。

彭沐涵老师正在研讨活动现场宣讲论文

二、尽精微,日行积累

在日常生活中,向老师一直引导小组成员要以文化人,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学习中国哲学的脉络源流,以辩证的眼光,学习兼收不同的思维方式。雏鹰3组成员继续学习《王东岳的东西方哲学启蒙课》,记录思考。

东西方思维方式产生差异的原因

连续学习,越发感受到王老师思想的系统性。王老师一直分析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及产生原因。

思想=概念+命题(谓语给主语定义)+命题的复核与推导。拼音文字的各个词项没有概念(不像象形文字,每个字都有意义),其概念必须在命题的抽象逻辑推导中建立,这使得拼音文字使用者每说一句话,每想一个概念,都会立刻置于强逻辑的规定中,逻辑强迫。如此,拼音文字使用者产生纯逻辑游戏——哲学。科学建构在哲学之上,因此,西方产生的是哲科思维,与中国的技术思维、具象思维完全不同。以“存在”为例:

西方用“Being”表示“存在”,因为万物的概念产生在都在Be动词后,而中文用“存在论”、“是论”、“本体论”也很难准确理解和翻译抽象的“Being”。

中文的“才”用表示女人生孩子的符号(女人生子才有材);“存”是“才”的旁边加一个“孩子”的符号;“在”是“才”的旁边加一个“男阳”符号。“存在”的含义就是“男女交合,繁衍后代,子子孙孙,万世不竭”。

西方的哲科思维,中国的技术思维、具象思维,是在不同的文字土壤中长出来的。汉字的一步步简化、符号化,是否也意味着我们在向西方文明学习、靠近呢?

——曹志伟

坚强恒灭,柔弱长存

王东岳老师认为,很多人读老子读出了辩证法。但他认为读出辩证法是最初级的阶段。他认为辩证法是人类很早期就存在的一种思维方式,比如《易经》中,比如古希腊的很多哲学中就已经存在辩证法思维。

辩证法是一种方法,老子只是使用这种方法完成自己的推演,如果读《老子》只领悟了辩证法,那确实属于舍本逐末,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

王东岳老师对“弱者道之用”这一句,也有自己的见解。很多学者解释这句,都认为老子这是在说“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但王东岳老师认为,从老子提出万物演化的逻辑来看,这里的弱应该理解成一种“弱化现象”,老子是在说弱化现象是道的实现方式。在一个动态演化的世界,老子观察发现,存在稳定度递失的弱者,比如说人,却具有了驾驭存在稳定性极高物象的能力,因此他对物质演化有过一个强弱比较的猜想。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突破性的角度,而且是古人很难解读出来的角度,因为古人没有今天这样的信息量,也没有进化论这样的思维方式,这也是做学问如何突破前人的一个重要方法!

——何文兵

多元包容 碰撞交融

东西方思维方式各具风情,各有魅力。东方的具象化和类比化思维方式,宛如一位细腻的画师,以工笔细描的方式为艺术与技术的创造注入了灵动与诗意。它让人们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品味美,然而,有时它也会让人过于沉迷于经验之谈,甚至陷入僵化的教条中无法自拔。

西方的逻辑建模和理论推导思维方式,则像是一位精确的几何大师,以清晰明了的线条构建出科学知识的宏伟体系。它为科学探索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使得知识能够系统化地传播与发展。然而,在这份追求精确的执着中,有时也会忽略了现实世界的纷繁复杂,遗忘了那些微妙的情感与实践经验。

在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舞台上,我们应该怀着一颗开放与包容的心,去领略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独特韵味。让我们在欣赏东方思维方式的诗意与灵动的同时,也赞叹西方思维方式的严谨与精确。通过理解与接纳这些差异,我们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更能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共同构建一个多元、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在这里,不同的思维方式相互碰撞、交融,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火花,为我们面对未来的挑战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与策略选择。

——苏锦锦

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王东岳老师所持观点和我们现下很多传统观点不太一样,按照他的说法,甚至是有些反常出格,才证明自己算是认真倾听且听出了滋味了,他以非常开放的心态来接受别人对课程种看法,也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去接纳所有的批评。从一点而言,我们需要向他学习。

这几节课王东岳老师重点介绍了老子。首先老子的出生就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先天不足,一出生就白头(现代医学称之为白化病)。除了身体异于常人,他的心理性格也是与众不同的,年少患病——少年幽闭症。

身心的双重打击让他致力于研究博大精深的文化世界里。同时王东岳老师也指出,老子并非是指老聃一人,而是老聃家系的总称。而我们当下认同的则是指老子一人。虽然王东岳也列举了五大考据理由,但是也没有很好地验证这个想法是确切无误的或者是为大众所悦纳的。

从这一点来说,我更加佩服那些考古学家们,他们为了解开重重的历史谜团而不懈努力,这样的坚持不懈、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更有意思的是,王东岳老师说到老子和孔子别样的师徒关系,一个是对老师极其尊重,为师命是从,一个是极其批评训斥学生,对学生百般不顺,这样两个矛盾体居然能共处同一个空间里并且成为了师徒关系,真是天下之奇事。而其真假也不得而知。

——梁月琴

三、向更深处漫溯

教学实践离不开理念的指引,底层实践要基于顶层逻辑,当思绪清明后,日常教学才有明确的方向。在向老师的带领下,雏鹰3组成员继续研读教育扛鼎之作——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4月14日20:00,小组成员齐聚线上,依次汇报了自己的读书体会。详细讲解了“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小组成员不仅辩证思考了学习经验的定义,将其放在中西不同教育文化语境下进行厘清。并且爬梳了整本书的结构“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更能联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日常教学经验等,抵达对整本书的深层理解。

谢岫钿老师正在分享“组织是什么”

余漪老师正在分享“有效组织的标准”

梁月琴老师正在分享“需要组织的要素”

史俊瑞老师正在分享“组织的原则”

何文兵老师正在分享“组织的结构”

曹志伟老师正在分享“设计组织单元的过程”

彭沐涵老师正在分享“评估的基本观念”

苏锦锦老师正在分享“评估程序”

阶段性的总结,不仅是记录成长的足迹,更是通过反思和调整,向着未来迈出更强健有力的步伐。


行囊在肩,继续前行。

向着更远处探寻。

向着更深处求索。

向着更美处瞭望。

文字:余漪   何文兵

排版:余漪   何文兵

审核:雏鹰3组成员

阅读 65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