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是指:“把看不见的思维过程以可视化的形式清晰地呈现出来,以有利于高效记忆、理解和应用知识。”
教师并不是天然地就比学生会思考,“若想把学校打造成为学生思维的策源地,那么首先应当为教师思考问题提供可能”,所以教师要先体验、习惯思考。
四月如诗,陌上花开。暮春之初,师者咸集,齐聚青蓝工作坊,共赏思维之火花,同赴理解力的理想课堂。
输出是最好的学习。
工作坊之前,老师通过自读《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研读二十余种思维工具,结合学科教材,完成一份前置作业:完成一份思维工具与本学期教学点融合的案例。
分享是一种力量。
分享和实时输出就像是一盏明灯,能够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本期青蓝工作坊以“思维工具”为主题进行团队分享。
因为思考是一个内在的过程,它发生在个体思维的运作过程中,它可能看起来神秘而难以接近——因此需要让它可见。当我们把思考变成可见的,它就变得对所有人——老师和学生都是透明的,思考就成了可分析、探索、挑战、鼓励和进步的东西。
当思维流程被经常使用成为课堂模式的一部分时,学生就会内化学习是什么以及学习是如何发生的信息。通过思维流程的训练,学习是将自己的思想作为一种新的知识来进行。
本次分享交流活动,教师将教学内容可视化地呈现,利用思维可视化技术实现教学知识点间的联系,帮学生重构知识系统、强调知识理解和联想记忆,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
交流中学习,探讨中进步。
每一次分享交流,都是智慧的碰撞,擦出思维的火花。每一次9深度探讨,都是学习的迭代升级,激起成长的千层浪。
这一次的工作坊,是青蓝工程的迭代升级版,每一位老师都是主角,大家围绕同一个主题,遵循学习、实践、交流、反思、提升的基本路径,展开对话、研讨、互动,在参与中反思,在实践中成长。
撰稿人:王春梅
初审:商晓娟
终审:主父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