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华侨中学班主任研修活动(二)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之行

🙈
创建于04-14
阅读 66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不负春光勤追梦, 跟岗研修助成长。海南华侨中学班主任研修团队一行人于4月10日下午赶赴研修第二站——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中毗邻复旦大学,走进校园,我们首先感受的是学校的干净、整洁,甚至用幽静来形容。

       从上海市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首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到沪上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重点高中之一,这所与复旦大学相守相依、相辅相成,一直被誉为“最像大学的中学”。复旦附中以教风学风严谨踏实、学生基础厚实闻名,能充分依托高校优良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学校有着浓厚的学术研究气氛及高品位的学校文化。

      近年来,复旦附中着眼国情思政教育而实施“菁英培养计划”,着眼运动健康教育而实行高中体育专项课程,着眼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推进“中国人”系列课程,着眼科创生涯教育而设立“大学微课”,着眼现代博雅教育而成立“四大学院”和导师制培养。

    

       复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复旦附中年级领导介绍本校基本情况,该校遵循“以德育为核心,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宗旨,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引领社会发展、适应国际竞争的时代菁英。

      2018年起,在文理学院实践的基础上开始探索面向全体学生的学院制培养方式改革,设立望道、步青、家祯和希德四大学院,大学教师走进附中课堂开设“大学微课”,提前构筑大学预科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实施分层走班教育,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配套,满足走班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实行学院导师制,全面负责指导学生成长;丰富社团活动和学生自我管理,逐渐形成学院文化;实施菁英学生培养计划,举办前沿讲座、企业参观、浸润式实践等,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得到全面培养。

      

       附中高二年级主任高老师介绍学校和高二年级整体情况,包括特色班、教学特点、全员导师制的培养模式等。

       复旦附中从2018年起建设了特色的学院体系,所有学生根据本人意愿及测试选拔,进入四大学院。学校根据四大学院的学生特点,开设专项课程,给学有余力的同学发展兴趣爱好的空间。其中家祯学院开设数理化生等高阶拓展课程,物理(化学、生物)竞赛培优,培养基础学科拔尖的理科综合人才。望道学院开设大语文、社科通识、人文游学等高阶拓展课程,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思辨精神的人文综合人才。步青学院开设常规课程高阶推进,数理竞赛高阶拓展,培养数理能力卓越、综合能力出众的文理复合型人才。希德学院开设理科强基培优、高阶科创(信息)拓展项目。培养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优秀的理科综合人才。

      全员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是由10~15名学生通过双向选择配置一位学业导师。导师全面负责所指导学生的学业成长及素质培育,学生的学术评价、成长记录及专业选择等。结合高中学校的特点,学校在实施“走班制”的同时,将“导师制”引入学校管理,实施了班主任和导师的双轨制管理。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实行走班制后,班级结构趋向松散,老师“找不到学生”“抓不住学生”,导师制能够弥补走班制的这个短板。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视角来看,走班制拉开了自己和老师、同学的距离,容易找不到归属感,遇到问题无所适从。导师制也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学校的导师是由任课老师担任,实行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方式。“导师”和“班主任”最大的不同是:老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发展的指导上,而不是管理学生。导师将班主任负责的学业规划指导、个人思想交流、家庭教育联系剥离出来,专门负责。这样的分工设置下,班主任的工作范围缩小,而导师也退居“辅助”的位置,立足对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脱离了行政上的关系,在导师面前,学生更加能敞开心扉,导师对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情况和课堂学习的实际感受也能有更客观、真实的把握。

       学校创设了很多活动和条件,为导师和学生创造全方位的交流机会。让学生感受到导师也是一个有着丰富体验和感情的人,在陪伴中建立起信任感和亲近感。“当导师和学生建立起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后,学生便更容易向导师展现一些不为人知的情绪,而导师可以及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情绪问题,进行日常调剂。”

       多元差异化的教学体系,依托复旦大学,一年中有30余位知名教授走进附中课堂,开设30多门微课程。对部分学生实施菁英学生培养计划:1、邀请各领域专业杰出人士学校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不同领域。2、组织学生深入西部山区学校和城市街道社区,开展国情教育;在学生自主报名的基础上,在学农期间,组织学生前往各地开展社会实践,深入认识中国社会,体验不同经济社会发展。3、参加海外学校的交流,了解和包容不同地域的多元文化。4、利用各大学师资、课程和实验室,开展创新教育。


优秀班主任分享班级日常管理中的具体案例

      物理特色实验室

       授课教授以短课程形态为限度,开发若干专题,呈现自身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接触不同学科的学术过程。

       据了解,2017年以来,复旦附中的大学微课覆盖做到“两个全覆盖”,覆盖全体学生、覆盖大部分大学专业,不以学业成绩或学科特长作为依据选择性培养学生,而是最大限度地涵盖更广泛的学生,并为其学术素养培育助力。

      除了理论学习,复旦附中还将实践体验与微课学习挂钩,从而形成一条连贯的线索。学生通过微课有了某领域知识之后,可以带着问题,在寒暑假期间,进入复旦校园开展科研见习,与复旦教授领衔的团队一起展开实践研究,借此深入体验研究方法、操作流程、学术论理等,学生在这样的经历中,能很快清楚自己进入大学后的学术道路方向,快速适应大学课堂和学术研究。实现了“由点到面,由面到内涵”的大学中学人才衔接培养模式。探索打通大学中学教育壁垒方法,实现人才培养方式对接。

物理特色实验室

物理微点课堂

名师风采展板

特色课教室

物理特色课实验器材

生物标本馆

机器人社团活动室

优秀作业展示

 多样化的班风建设         

      本次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收获不小,甚至可以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上海之行,收获良多,不仅体验到了先进教学管理模式下的高效课堂,学到了管理与教学的优秀理念。更重要的是更新了观念,启迪了思想。也让我们明白了复旦大学和复旦大学附中为什么把“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作为校训,也坚定了我们争取当好一名中学教师的决心和信心。

编辑:黄海舟

图片:罗琳  吴春苗


阅读 66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