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粮农组织
两组织发布的数据,在全球范围内,盐碱地总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大约占世界盐碱地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盐碱地数量惊人
据专家测算,我国有近15亿亩的盐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及滨海地区。其中,近十分之一的盐碱地也就是近1.5亿亩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未来的盐碱地是畜牧业原料必要基地,也是生态系统重要载体,更是未来粮食增量的主要来源。
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
除了对现有农作物的改造以及耕作措施和栽培方式的改进之外,我们大部分时候是考虑提高现有农作物的耐盐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载体, 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保障。近些年来, 我国耕地面积仍有减少趋势。耕地退化、生态退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占地、自然灾害损毁、环境污染等是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养护好现有耕地,坚守耕地红线是重要国策;解决后备耕地问题为国家战略规划。
我国盐碱土分布区是根据它的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变化决定的,分为滨海盐渍区、黄淮海平原盐渍区、荒漠及荒漠草原盐渍区、草原盐渍区四个大类型。
盐碱地的利用
目前以生态环境改善,促进草业、畜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盐碱地本着“先养护抚育、后复垦利用的原则”合理合法利用。 ①草原功能恢复(促进畜牧业发展);②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保障生态安全);③重要的碳汇资源(应对气候变化)④.国家后备耕地资源储备来源。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2009至2012年度立项的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经费项目42个,涉及土壤肥料、资源环境领域的行业。“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配套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首席专家是南京土壤研究所杨劲松研究员。
项目执行过程中,在五大盐碱区建成万亩规模示范推广基地14个,覆盖30个典型县域;研发了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与盐土农业利用特色关键技术28项,其中有15项进行了较大规模示范应用;构建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技术模式46套,制定31套技术规程,每个盐碱区各有2套模式进行大规模示范;项目形成的技术成果在五大盐碱区的万亩示范基地累计示范应用20万亩,辐射面积累计达948.4万亩;申请46项发明专利,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5项;培养了一批研究生,培训了一批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技术骨干。
依托项目研究成果和工作基础,盐碱地行业专项近期形成了进一步深化盐碱地治理与利用方面的建议报告并通过中国科学院上报,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有望进一步推动我国盐碱地治理与利用工作全面开展。
国土资源部已完成工作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2013年,国土资源部颁布实施了《暗管改良盐碱地技术规程第1部分:土壤调查》(TD/T 1043.1—2013)和《暗管改良盐碱地技术规程第2部分:规划设计与施工》(TD/T 1043.2—2013)两项行业技术标准,相继研发了5套盐碱地治理的关键与配套技术,在节水、节地、提升盐碱地水土资源利用水平和促进农业现代化方面发挥出了重要的科技示范和支撑作用,为开发利用盐碱地资源,挖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提供了现代工程技术手段。
中国科学院、发改委等九部委颁发:发改农经[2014]594 号:关于加强盐碱地治理的指导意见。
十四五期间,国家发改委及有关部门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规划引领,完善配套政策,加强科技支撑和成果转化,多措并举加强盐碱地治理利用。
一是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
编制实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指导试点地区在切实摸清资源底数的基础上,明确盐碱地开发利用的目标任务,充分论证水资源保障能力,科学评估生态环境影响,探索采用先进高效的治理技术,有序推进试点项目建设,为我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探索有效模式、积累实践经验。
二是充分总结利用退化耕地治理试点项目经验
结合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盐碱地相关普查结果,构建完善分类分区、切实有效、适宜推广的盐碱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体系,因地制宜加强推广应用。
三是加强耐盐碱品种选育推广
以耐盐碱大豆、饲草等品种选育为抓手,加快推进“以种适地”,结合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等工作,探索盐碱地改良种植大豆可行路径。加强耐盐碱作物育种研究,将耐盐碱大豆品种选育纳入种业振兴行动方案中,重点给予支持,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欢迎各界仁人志士合作交流。缘者联系协作手机13161011997(V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