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滚滚唱英雄,
清风徐徐筑跬步

鹰潭二中
创建于04-14
阅读 322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勤学而交流,则博学且睿智。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夯实教师的教学能力,立足新课标,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教研组的精心组织下,2024年4月12日,鹰潭二中第三届“达先杯”青年教师语文组比武决赛在二中东校区如期举行,取得圆满成功。

       鹰潭二中特约信江新区教研员胡丽霞主任来我校进行教学调研并担任评委。另三位评委分别是:分管教研的张良兰副校长,办公室主任、资深语文老师徐新发老师,语文教研大组长李繁荣。

文本解读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魏巍随军奔赴朝鲜战争采访后所写的一篇新闻通讯,体现了一般通讯所具有的特点,即“选取事件客观再现事物情状、表现人物精神”,具有对象性、典型性、真实性和感染力。此文紧扣时代的脉搏,字里行间涌动家国天下、威武不能屈的伟大民族精神。该文在抗美援朝胜利七十周年之际重回语文教材,确定为精读课文,安排在了部编版七下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这样的安排,除了与同单元选文《黄河颂》《老山界》《土地的誓言》体现的“家国情怀”人文主题相承接,更多的是该文本本身的特点及教学价值。

展风采,绽芳华

       詹赟老师随文教学,以本文总分总的课文结构为依托展开教学。她根据通讯特点设置了三个层层递进的教学任务。以新闻播报为情境任务一,让学生小组合作,以新闻播报员的口吻播报新闻,再以国人听到消息喜不自胜的同时感觉故事信息量不足,画面感不强为情境二,引导学生寻找感触最深的语句发现魏巍叙事描写之妙。接着她穿插志愿军家书,让学生感受志愿军战士微乎其微的幸福,通过老师一连串的场景陈述让学生沉浸在幸福的自知中,从而感受文章的议论抒情之美。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无数平凡的普通人在负重前行。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让我们坐拥这盛世中华,才让我们脚踏星辰,筑梦九天。我们应汲取力量,传承先辈火炬!

01:01

       丁玲评价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这不是通讯,而是文学,是好的文学。”。章志芳老师抓住两条线索,一条是从通讯的结构,抓住议论骨架,在分析典型事例、细腻描写、强烈抒情处探寻本文作为通讯典范、报告文学范本的原因。另一条她以“最可爱的人”为切入点,寻可爱的人、品可爱的人、颂可爱的人、敬可爱的人、做可爱的人,以形式多样的朗读贯穿整个课堂,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浸泡文本,层层递进。最后通过板书回到甲骨文的“国”(自古以来士兵都用戈保卫着人民,用自己铜墙铁壁守卫着祖国。),真是板书蕴巧思,笔画显匠心。此外,章老师还引导学生积极追寻鹰潭本地老志愿军战士的足迹,将语文课堂与思政课堂相融合,赋能语文课堂教学。

       张芳华老师以繁体字“国”作为课堂切入点进行情境营造及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和卫国精神的熏陶。她采用情境教学法,利用“穿越时空,重回朝鲜战场”设置情境任务一:让学生成身为一名战地新闻记者,以本文为蓝本,向全班同学播报抗美援朝战争中发生的故事,致敬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用赏析细节描写、用词、修辞的方式梳理内容,引导学生完成情境任务二:以新闻解说员的身份解说在“松骨峰战斗”或“火中就小孩”中,战士们“最可爱”的具体体现。紧接着师生共演防空洞对话,升华战士们对祖国人民永不枯竭的爱。最后张老师带领学生探讨抗美援朝的胜利的伟大意义,并以简体字“国”的形式将文本信息融合进行板书,期盼学生们珍惜和平,捍卫和平。

      琚美芳老师设计四大教学板块,分别是找出“最可爱”的句子,用事实说谁是最可爱的人,听作者说谁是最可爱的人,致敬最可爱的人。她循循善诱,带领学生从含有“最可爱”的语句入手,感受作者放纵奔流的思潮,体会志愿军战士方方面面的“可爱”从而构建诚挚而强烈抒情的支架,通过抛设问题"三个事例能否调换顺序"让学生感受三个事例在场景、群像与个体、情感、主题,精神品质的特点,引导学生从修辞、词语运用、描写方法等进行赏析式批注。由学生自主设计朗读任务,同学合作品味文章抒情效果。师者如光,微以致远,琚老师呼告学生感恩英雄,珍惜当下,心中有光,向光而行。

       陈韦燕老师以读促悟激思维,以思促学夯素养。她牢抓关键词语助学生想象画面,以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松骨峰战斗的激烈和火中救人的奋不顾身。通过师生对话,再现感人至深的防空洞采访,仿佛将时间定格在那个狭小潮湿的防空洞。不动笔墨不读书,她特别注重学生批注在旁,做到笔下留痕。她能见微知著,从一些标点符号入手,巧妙地引导学生揣摩生动细腻的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最后她以自身感触为范,以诗的形式致敬那最可爱的志愿军战士。

       徐莉萍老师教学亮点频出:她以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视频导入,解答网友的疑惑“志愿军战士的遗骸为何出现在韩国”,从而引入抗美援朝这一段历史,引发学生对朝鲜战争性质的思考,为下文“以读传情”做铺垫。她杜绝“碎问”,抛设问题准而清晰,并通过锦囊的方式教以授道,毫不拖泥带水。她注重引导学生涵咏品味文本,通过巧设更换小标题的形式,让学生“浸泡”在作品的氛围中,调动其体验和想象,感受作者的情怀。此外,她还通过设置受邀参加朗读者栏目的环节,让学生倾情朗诵最有感触、最有特色的抒情句,以达到共情的目的。最后,她引导学生学习关注新时代舞台上闪闪发光的平凡人,学习新时代最可爱人的可贵品质。

    郑琪老师同样设置战地记者采访情境,她以一则快讯作为着手点,引导学生快速寻找关键词,用“壮烈”一词为线,进入“松骨峰”事例赏读;在“马玉祥火中救人”事例中,学生再次作为战地记者对马玉祥进行采访。学生不约而地问出同一个疑惑:“马玉祥,你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救一个朝鲜孩子?”学生快速找到马玉祥的内心独白,感受他不分国界的爱。接着郑老师通过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带领学生分析防空洞三问三答的矛盾情感:“苦又不苦,想又不想,要又不要”,其本质正是对祖国赤忱的爱。此外,她指导学生在课文6个“当你......的时候”后补写1-2个幸福场景,让全班学生不由自主地徜徉在源源不断的幸福长河中,为接下来的情感升华奠定基础。

议道同行,研思致远

      教而不研,则教必失之肤浅;研而不教,则研必失之深晦。七位老师就备课磨课中的困惑及赛课过程中的得失结合对教材的解读,对教学过程的预设,以及对照课标依据等,进行了简单的说课,让听课老师们再一次明白了授课老师的设计意图和教学策略。

   

       李繁荣组长就课堂呈现是否紧扣文本、符合新课标及单元整体目标解读、是否将学生核心素养训练到位等方面对七节课展开详细分析与点评。她认为七位老师各有千秋,都能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准确、全面地传达了文本的主题和核心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志愿军战士的崇高品质和精神风貌。她认为一堂课的问题设计应避免碎问碎答,应有阶梯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作业设计不能束之高阁,过于理想化,应符合学生实际,延续课堂教学重难点,做到学练结合。

       特约员胡丽霞主任表示同一素材呈现了七种精彩纷呈的课堂效果。教师们不妨闪耀集体智慧火花,研后多思多悟。建议七位老师将七种不同风格教学设计、板书、反思等进行汇集,从七种不同应对课堂的策略中汲取智慧,达到“由1变7”的成长目标。文章是为人而作,而教育是教人成人的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工作,充满创意的老师总是用某种超出常规的方式促进学生进步的。“锄头握在手,种子扛在肩”,青年教师们任重道远。

       张良兰副校长感叹青年教师的成长蜕变,她认为教育是基于生命和贯穿生命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教师在分析文本有三个过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依旧是山,看水依旧是水。青年教师要为自己设立阶段性的成长目标。教师应立足新课标,遵循单元主体意识长文短教,浅文深教。教后应有思,与己是记录,更是复盘。二次备课的过程中感悟和思路一定会再次突破。青年教师借助多媒体手段可以提升课堂效率,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但教师不能成为多媒体的“奴隶”,要提高自身的课堂驾驭能力。

      春气奋发,万物遽只;清风拂面,宜人可喜。几位评委的话犹如徐徐清风扶起一池潋滟波澜,摇醒花朵次第开放,促发人们积蓄跬步。我们生逢盛世,我们肩负重任,我们有直挂云帆的勇敢,我们有“研以致远”的意气风发。应春景,让我们播种教研种子,开启一年之计的深耕,向下扎根节节高。




一审一校:詹赟

二审二校:姜志明 李繁荣

三审三校:涂    斌

审        定:邱    勇   张良兰   黎爱春

阅读 322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