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与学研齐飞  快乐共成长一色

——蔡塘学校二(1)班赴福建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参观记

云的彼端
创建于2024-04-13
阅读 115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题 记

一个问题

是一粒种子

在思索的春风里发芽

在探求的土壤里成长

直到———

在亚热带植物研究所

遇见一抹抹青绿色的光

孩子们有关自然的猜想

瞬间被解答

01:00

4月12日下午,阳光真好。蔡塘学校二(1)班的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带领下,怀着兴奋的心情,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亚植所”),走进一场别开生样的户外实践课堂。

      当春风吹过旷野,小草不由地探出头儿,发出沙沙的声音时,孩子们知道这是本次“学堂”的上课铃声!只此青绿间,亚植所的何恩铭博士携团队,迎面缓缓走来,欢迎小客人一行的到来。一场“体验自然之美,探索植物奥秘”的生动实践课堂,在彼此间初次见面的寒暄感激之后,徐徐拉开帷幕。


讲师介绍

何恩铭是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植物学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福建省植物学会理事、福建省细胞生物学与转化医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2022年12月,荣膺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科学技术部联合授予“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顾名思义,植物不仅是地球上最古老的住户,而且是生态事物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学们听过李时珍和神农氏跋山涉水、以身试药的故事,知道看似脆弱的植物却不可小觑。这当中到底蕴藏着多少你想象不到的生命力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们竖起耳朵、聚精会神地尾随在何博士讲师团队的身后,深怕一不留神错过了哪一株植物的奥秘。

      百闻不如一见。园区形形色色的植物花卉,令孩子们眼花瞭乱:有的看似眼熟认不出来,有的以貌命名博人眼球,有的味道刺鼻引发猜想......孩子们在何博士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思考、聆听、触闻等方式,潜移默化滋润无声。 

      针对个别兴趣的植物属性、功用等话题,孩子们又时不时地就地发出十万个“为什么”,从不同方向向何博士提问。何博士的脑洞仿佛像一部装满知识储备的留声机,迅速又幽默地输出了孩子们想要的答案,循循善诱、生动易懂。孩子们不由地望着何博士点头示意并发出啧啧地称赞声。这样和谐的户外师生合唱声,奏鸣了这趟走进大自然研学的乐曲。孩子们一路参观了1280园艺中心、芳香植物区、药用植物大棚、鱼菜共生园。

在园艺中心,孩子们见识了平时吃的水果在种植期的样子,它的植株、叶子和花是长什么样的。

充满神秘色彩的芳香植物区和科普性强的药用植物大棚,是孩子们驻足观赏和思考最久的地方。从像倒立的喇叭、有致幻危险的曼陀罗到有味道甜美、营养丰富的人心果;从有胡椒香味的胡椒木到对治疗咽喉肿痛有疗效的神秘果;从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的马樱丹到有清心提神功效的迷迭香等等,孩子们一边听着何博士的讲解,一边认真感受着每一种植物散发出的不同香气,感叹大自然的奇妙!

在充满绿色生态感的鱼菜共生园,孩子们见证了人类的智慧,有限空间多纬度的种养方式,即节约美化空间又充分地循环地利用动植物资源,如鱼排出来的粪便供植物根茎吸引变成营养、植物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益于动物等等,既实现了零排放的低碳生产模式,也有效解决农业生态危机。从一个个惊叹的眼神、心领神会的表情中,孩子们从中解读出”办法总比困难多的“的信号启示。

    “韩国的国花是什么?”

   “你知道十万错是民间重要的蛇药?”

   “白千层能写字,也能当橡皮擦用的吗?”

     ......

    难忘的时间总是短暂的。又到了说声再见的时刻。返程去大门口集合的途中,孩子们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复盘着一个下午学到的知识。

       是的,作为生长在亚植所的一株株小草,难舍不了让它成长的草坪和园丁。孩子们也以天真无邪的击掌挥手方式,表达了对何博士和团队老师的感激之情。孩子们感谢这里的老师们,让他们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身临其境地接近自然植物,了解它们,喜欢它们,感受它们生长的环境,懂得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结 束 语

      “行知所见,开阔视野;行者所闻,启迪智慧; 行知所感,润泽心灵” ,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研学之旅,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感悟到每株植物的独特性,在心灵深处种下一颗好学求知的种子。期待孩子们快乐成长,成为梦寐以求的那抹绿。

瞧!孩子们回家后第一时间自发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真情流露、行云流水般地记录下这趟户外研学课堂的心得体会;或心灵手巧用淘回来的宝为自己编织一个手链、花束摆饰等,有趣又长知识的同时,也深刻地将美好的种子植入到孩子们的心中。

阅读 115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