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山阅江-远航的意义

用户8101717
创建于04-13
阅读 20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今天我们来到狮子山阅江楼,来上何老师郑和远航系列课程的第四讲-远航的意义。
之前带娃和友人来走马观花游览过一次,在一本宋羽著的《南京城事》中也了解过狮山阅江,书中描述暗合今天何老师的绘声绘色讲述。
南京狮子山,古称卢龙山,公元317年,晋元帝司马睿初渡长江时,见此山岭绵延,远接石头,真江上之关,惊叹道:“壮哉,恰如我北国卢龙寨,且叫它卢龙山吧”,从此江畔孤山载入史册。
东晋王朝终究短暂,把酒临风的魏晋士子也看不出卢龙山的政治军事价值,直到1000多年后,一代草莽皇帝朱元璋登此山巅,方看出此山的险峻。公元1360年,踌躇满志的朱元璋在卢龙山埋伏精兵8万,一举击溃来犯的江南劲敌陈友谅的40万水陆大军,从此江淮大地再无人与之匹敌。
称帝后,朱元璋在南京城的修建工程中,特意让西北段的城墙把卢龙山围在城内,形成了“水围城,城围山”的格局,卢龙山从此成为南京西北的一处临江要地。
公元1373年9月,明太祖再次登临卢龙山,见山上烟霞浩渺,远远望去仿佛神兽狻猊,故赐名曰“狮子山”。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秋日,朱元璋率大臣徐达、刘伯温、宋濂等登临狮子山,感大江东去、爽气西来,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气象,拟建阅江楼于山顶,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在众多文章中,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文章流传至今。
就在阅江的地基已经打好的时候,这个心高气傲的皇帝突然下令停止了这项工程,这一停就是6个世纪,直到2001年阅江楼正式竣工,才真正结束了600多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千古江声流夕照 九天楼影俯朝飞
阅江楼是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齐名的“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登临狮子山,俯瞰山下江流的浩瀚,仰观山巅岳阳楼的壮丽。碧瓦朱栏,飞檐峭壁,汉白玉栏杆上雕刻着神态各异的狮子。
阅江楼有一铸鼎,何老师带领小学员工朗诵鼎上铭文,铭文是一首藏头诗,首字连接起来刚好是:狮子山阅江楼鼎:
狮梦觉兮鬣张,
子孙骄以炎黄,
山为挺其脊梁,
阅万古之长江,
江赴海而浩汤,
楼排云而慨慷,
鼎永铸兹堂堂。
在三楼郑和下西洋的巨幅绘画前,何老师以问答的方式讲述了本次游学的主题,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宣誓强大而不凌弱,和平相处的国际关系准则
促进世界文化技术交流
开创了中外航海史的壮举,加强了各国的海上经贸往来
在一楼明朝16位皇帝挂像前,何老师以小故事的方式生动讲述了每位皇帝的功过是非,这是小学员们的最爱。
下课了,刘馨雨流连于连廊石刻故事间
正如宋羽在《南京城事》狮山阅江篇结尾所著,长江仍然径自流淌,带走了几多往事流连,几多硝烟弥漫。历史的轻烟拂过金陵大地,千古江山沉淀了太多的兴废。行走在狮山小径间,观赏的是今时的景,追寻的却是古人的遗迹。
阅读 20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