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四姐妹从龙嘉机场出发前往上海去江浙采风 在候机楼前合影
准点到达上海浦东机场
在浦东机场二号线地铁站候车 前往上海虹桥高铁站
乘坐地铁2号线经过一个小时后到达上海虹桥火车站 准备步行去预定的酒店
在酒店门前合影
午餐过后,乘坐地铁2号线到达南京东路 一路浏览南京路步行街的景观
著名的“和平饭店”
几乎所有的路人都在拍摄
南京路步行街人头攒动
从南京路看向外滩 明珠塔直入云端
在外滩拍摄对岸陆家嘴的现代建筑
这里拍摄的明珠塔很是漂亮
浦东的景色吸引着镜头
黄浦江上船只往来繁忙
黄浦江雾色中的风景依然美丽
与陆家嘴合影(游人与我们一起入镜)
与浦东之岸合影(仍是有人与我们一起合影)
每个人都喜欢与明珠塔一起留个影
夜晚的浦江两岸
海关大楼
友邦人寿保险大楼
外滩——全长1.5公里,南起延安东路,北至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1844年起外滩被划为英国租界,成为上海十里洋场的真实写照,也是旧上海租界区以及整个上海近代城市的起点。直至1943年收复租界后,百年外滩租界史告一段落。
外滩矗立着52幢风格迥异的古典复兴大楼。外滩百年来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国家的建筑,最终奠定如今独具魅力的“万国建筑群”,承载了丰富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无论你是否生活在上海,外滩都是一处值得探索和品味的文化地标,它的诞生,建立在百年文化积淀之上,它的繁华背后,更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与世界接轨的沧桑历程。
外滩1号 No.1 The Mc Bain Buiding
初建于1916年,由英国“麦边洋行”投资,“马海洋行”设计。是当之无愧的“外滩第一楼”。1996年,由“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入驻
外滩2号 No.2 The Shanghai Club Buiding
由“马海洋行”设计,建成于1911年。作为英国在沪侨民的俱乐部“上海总会”,曾是当时上海滩最豪华的社交所。1971年成为“东风饭店”,2011年变身为“华尔道夫酒店”
外滩3号 No.3 The Union Buiding
落成于1916年,是叱咤风云的“公和洋行”上海滩开山之作。被《远东时报》誉为“最值得关注的设计进步之一”。英国“有利银行”入驻。1949年后“上海民用设计院”使用。2024年重新开张后成为时尚地标。
外滩5号 No.5 The KKK Buiding
1921年由“德和洋行”设计建造,开启了外滩大建设的黄金时代。最初入驻“日清汽船株式会社”。现为“华夏银行上海分行”
外滩6号 No.6 The Russell & Co Buiding
由英国“玛里逊洋行”设计。最初是美商“旗昌洋行”。1956年交由“长江轮船公司”使用。2006年修复后,融奢侈品旗舰店及高档餐饮于一体,成为外滩另一座时尚地标
外滩7号 No.7 The Great Northern Telegraph Company Buiding
作为最早在中国经营电报业务的公司,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于1882年购入外滩7号原“旗昌洋行”办公楼,1906年(由英国“通河洋行”设计)斥资建造了这座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大楼。1995年,泰国“盘古银行”入驻
外滩9号No.7 The China Merchants Company Buiding
作为外滩唯一现存的维多利亚风格外廊建筑,外滩9号由“马礼逊洋行”设计。1876年中国首家轮船公司“轮船招商局”购入。2001年大修工程启动,转型为“上海市档案馆外滩新馆”
外滩10-12号 No.12 The HSBC Buiding
1923年建成的“汇丰银行大楼”占据外滩10-12三块地皮,由“公和洋行”设计。1955年上海市政府迁入“汇丰银行大楼”,1997年上海“浦发银行”获得使用权
外滩13号 No.13 The Customs House
外滩13号的“海关大楼”由当时为外国人掌控的“上海海关”主持修建,1927年落成,是当时外滩最高的建筑。
外滩14号 No.14 The Bank of Cpmmunicatons Buiding
外滩14号直至1948年10月才建成,是临江建筑中最后建成的。原始文艺复兴风格“德华银行”大楼,一战后由“交通银行”接管。1951年“交通银行总行”迁回北京,外滩14号则由上海市总工会”进驻
外滩15号 No.15 The Russo Chinese Bank
外滩15号“华俄道胜银行”1902年竣工,由德国“倍高洋行”设计,建筑巧夺天工,施工精益求精,是当时跨时代的先锋之作。如今是“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外滩16号 No.16 The Bank of Taiwan
1926年,英商“德和洋行”设计的外滩16号“台湾银行”大楼竣工,古希腊神庙式外观可谓独一无二。1998年“招商银行”外滩支行入驻
外滩17号 No.17 The North China Daily News Buiding
1924年建成,由在华出版最著名的英文日报《字林西报》报社出资兴建,“德和洋行”设计。1998年“友邦人寿保险公司”入驻
外滩18号 No.18 The Chartered Bank of india Australia and Chian
外滩18号建于1923年,原是英商“麦加利银行总部”由“公和洋行”设计建造。2004年重新修复改建,入驻时尚品牌旗舰店、国际著名餐厅、酒吧、艺术展馆等。
外滩19号 No.19 The Palace Hotel
外滩19号1908年建成之时,曾是租界历史最悠久的外资豪华旅馆“汇中饭店”。2010年全球最大钟表集团“斯沃琪集团”将建筑整体修缮,华丽转身为如今的“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
外滩20号 No.20 on the Bund
1929年“沙逊洋行”投资建成,“公和洋行”设计。楼高10层(局部13层)77米,是外滩建筑群中最高也最宏伟的一座,有“远东第一楼”之称。1956年,饭店更名为“和平饭店”,2010年耗资5亿港元修缮翻新为如今的“华彬费尔蒙:上海和平饭店”
外滩22号 No.22 on the Bund
1906年建成的外滩22号“太古洋行大楼”,由“太古洋行”投资兴建,“瑞和洋行”设计。新中国成立后,大楼多次易主。如今以外滩一百年红楼的姿态,汇集高级手工定制品牌、时尚艺术盛宴及异国饕餮,尤其是中庭尽头墙上,高达26米的巨幅油画,从地面直达天花,堪称美轮美奂。这栋大楼并未按门牌号顺序排列在外滩建筑群中,而是位于南边独成一栋
外滩23号 No.23 The Bank of Chian
建于1937年的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带有浓郁的中国建筑风格.这座中西合璧的银行大楼,由中国建筑师陆谦和"公和洋行"共同完成,是外滩唯一一座华人参与设计的临江大楼.1946年元旦"中国银行"迁入办公,现为"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外滩24号 No.24 on the Bund
外滩24号建于1924年,由"公和洋行"设计.最初是日资"横滨正金银行"所在地.1945年一度作为国民党"中央银行",1949年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分行.2000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入驻
外滩26号 No.26 The Yangtze insurance Association Building
外滩26号建于1916年,由美商“祺昌洋行”旗下“扬子保险”投资,"公和洋行”设计。1950年公司结束在华业务,“中国粮油进出口公司”等进驻办公,现为“中国农业银行”上海分行
外滩27号 No.27 The EWO Building
外滩27号建于1922年,是洋行之王“怡和洋行”新楼。“怡和洋行”曾力推鸦片战争,深刻影响近代中国的内政外交。新楼在1851年怡和老楼原址新建,英国“思九生洋行”设计。1955年划为“上海市外贸局”。如今是美国罗斯福家族旗下的“罗斯福公馆”,设有高档餐厅和酒店。
外滩28号 No.28 The Glen Line Building
1922年落成的外滩28号由英商“格林邮船公司”所建。1945-1950年成为“美国总领馆”驻地,此后“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市文化局”等先后入驻。现为“上海清算所”
外滩29号 No.29 on the Bund
外滩临街建筑中,唯独29号由有法资背景,1912年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出资兴建,“通河洋行”设计施工。1955年“东方汇理银行”结束在华业务,外滩29号由“上海市公安局”使用。20世纪90年代金融机构重新入驻,“光大银行”作为首家国内金融机构成功进入
外滩32号 No32 on the Bund
2009年由“香港上海大酒店”出资建成的外滩32号“半岛酒店”,是外滩70年来第一座新建大楼,但与外滩的总体建筑风格完美融合
外滩33号 No32 on the Bund
外滩33号曾是始建于1894年的“英国领事馆”主楼,后历经拆除和火灾现存建筑为1872年原址新建的第三代官舍。文革期间英领馆撤离33号,“上海国旅等入驻。2003年变身为“外滩源壹号金融家俱乐部””
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只在外滩远观“万国建筑群”。期待来日有机会再细细观看慢慢品味,甚至可以近距离赏析!
天色已晚,我们搜索到黄河路上的“”苔聖圜”(据说是电视剧《繁花》里“至真园”的原型),走路过去,美餐一顿。
木耳面筋、荠菜双菇、番茄排骨汤、牛肉生煎包
晚餐过后,乘坐地铁二号线返回时,竟集体“健忘”,居然坐过站了!!!只好再坐回来(幸好都是同一站台)。回来的车上空无一人,我们的地铁专列呀!!!
我们住的酒店好似迷宫,为了防止集体“失忆”,走之前特地拍了照片,以免转来绕去
结束一天两千多公里的奔波回到酒店,准备明天去嘉兴。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