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雨含烟,万物复苏时正好。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了解跨地区中考复习理念,2024年4月11日至4月12日,严旭红老师携其名师工作室成员赴宁波艺术实验学校教育集团进行教学交流活动。
宁波艺术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的杜校长带领工作室团队成员参观了学校的博雅轩、艺术文创中心、剪纸工坊等区域,了解本校的馆藏历史、自产自销的文创产品以及以纸为媒的创客九大工坊等校园文化。
宁波实验艺术学校的何可人老师带来说明文复习课《冰期与高原效应》。何老师以中考热点之一——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为切入点,借助阅读锦囊来帮助学生挖掘作者试图传递的信息。何老师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通读文本,筛选信息”“分析文本,厘清逻辑”“善于质疑,学会思辨”三步骤,让学生阅读时“有法可依”,并且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课堂表现能力。何老师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实施过程循循善诱,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实现对文本的质疑,从而提高其思辨能力。
课后,严老师带领工作室成员和该校的语文教研组老师一起对此课展开热烈的讨论。
首先由何可人老师解说自己本课的设计思路及意图,并及时对本堂课的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
严旭红老师对该课进行了点评:说明文教学仅仅教说明技巧和方法吗?语文课程标准对说明文的教学和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年轻的何老师将本节课学习目标定位于通过分析比较和质疑批判形成自己对事物或事理客观全面的认识,就是“依标教学”,通过教师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实现由文本信息的提取到分析和评判作者的阐释是否全面、真实、可信的高阶思维转化。当前新课标的条件下,一节课的优劣评判标准之一,还可以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课堂上,学生小组的有效合作讨论,成果呈现精彩,体现学生探究的深度。教学过程虽有瑕疵,但整节课在预设中有生成,在生成中有预设,是值得青年教师学习。
听课老师们各抒己见,在充分肯定这节课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何晓燕老师:课堂聚焦于说明文逻辑严密的文本特质,突出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其中一个环节,学生合作绘制思维导图,成为主动学习者,呈现了具体而生动的学习过程,非常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及指导能力。授课教师大胆尝试,启迪听课者探索新课标视野下语文学习形式的多种可能性,激发教师培养学习引领能力。
谭月茜老师:好一堂闪烁着思维之光的课堂,好一位敢于创新突破的老师!何老师以教学支架为导向,让思维明晰化;以思维导图为载体,让思维可视化;以质疑思辨为核心,让思维高阶化。教而有法,放而有序,活而不乱,令人受益匪浅。
章萍老师:其实对说明文教学,我挺迷惑的,说明文到底需要培养学生怎样的素养?如何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反思以往,一般情况下我们教学说明文,无外乎涉及几个关键词: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似乎都在教一些静态的知识,且几乎每篇课文都是如此模式,要么教如上静态知识中艰难度过,要么就在无上述典型静态知识中被我们主动放弃了阅读。此课何老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探究中生成新知,这点是我需要学习的地方。
杨凯雯老师:今天跟着何老师和她的孩子们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本节课以培养学生的思辨性思维为目标,以“通读文本,筛选信息——分析文本,厘清逻辑——善于质疑,学会思辨”三个任务为依托,用微观思维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分析中,建立自己的逻辑链,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成果;又用宏观思维回看文章,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让学习和思考真正落地。说明文一直是我自己的禁区,因为始终不知道应该怎样把这类文章上好,何老师的课让我意识到了说明文教学的更多可能性。
道阻且长,行且将至。语文教学是一场漫长的旅行,潜心向学,方能问道远方。而我们,永远都在路上。
图片:范燕婷、童文
文字:徐丹灵
审核:严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