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至善
湖南邵阳新宁县思源实验学校 周忠炳
记得五十年前,我八、九岁的时候,农村、没电,各家还照煤油灯,点松明子。所以空闲时,院子里的伙伴们多玩游戏,踢毽子,躲迷藏,打帊(把纸折叠成四方的玩具,打翻为赢,越多越胜),打雷公(打陀螺的土话),打弹弓,打水铳(小水竹做的),滚铁环,上树掏鸟窝,喂火斑鸡,养画眉,捉泥鳅,挖蚯蚓喂小鸡小鸭……要么晚饭后,秋冬季时就坐在火塘前或火柜里听老人讲妖精吃人不吐骨头之类稀奇古怪的白话;春夏季里就坐在瓜棚架下听老人摆龙门阵,讲穆桂英挂帅、诸葛亮火烧藤甲军之类的故事……
偶有一天从邻居那里得到了一本《林海雪原》,勉强着能看懂里面的一些有趣的情节,最主要的是被里面厚厚的皑皑白雪,广袤无垠的森林,机智勇敢的长腿孙达得,豪爽的大力士“坦克”,聪明漂亮的白茹,少剑波的“万马军中一小丫”的诗句……吸引住了,于是废寝忘食的读,目不转睛的读,从此就爱上了课外小说和小人书。那时读的小说,借到的多是大部头的,比如《红旗卷起农奴戟》、《永不消逝的电波》、《红旗飘飘》、《剑》(反映抗美援朝战斗的,侦察兵晚上不亮灯开车)、《家》与《春》(巴金的三部曲之二,《秋》没借到)、《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第二次握手》、有一部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小说,不记得书名了,好像是《走长毛》……而且这些书全都是借的,因为母亲只读过半年的启蒙,由于在安徽芜湖做秘书长的外公去世,就停学了。那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事了。可惜连母亲去世也已19年,母亲在的话已满101岁了。自然没留下什么书籍。父亲的父亲,在上个世纪的37年也因病去世了,那时父亲11岁,叔父7岁,兄弟俩跟着祖母过日子,紧巴巴的,自然没有书。但小时我却想方设法看了许许多多小人书,比如《黑三角》《荷花淀》《书堂站战斗》《闪闪的红星》《刘胡兰》《烈火金刚》……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去上大学时,我还保有两大长抽屉里的至少60本的小人书。
这读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一天不读点书,就觉得手痒痒的,心空荡荡的。特别是2002年自己置办了一台台式电脑后,就不得了。因为那时是可以自由免费下载各式各样的电子书籍的:exe系列如《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经典收藏版》(漂泊的树制作)《四库全书▪钱氏制作》(630本),《历代野史笔记》《古今图书集成》《国学备要》《中华名人传记合集》(46部)《唐宋八大家合集》《文选》《古文观止》《管理教育励志系列合集》(600本合集)……txt系列诸如:河图洛书,奇门遁甲,医药相卜……举凡诸子百家,经史子集,野史笔记,奇闻轶事,古今中外书籍应有尽有,几年里拼命搜索、下载,保存,整理,真正的聚书多多,收益多多。这几年注重知识产权保护,下了这么多资料,觉得侥幸又惭愧。只有对作者或编者表示真挚的谢意!致以深深的祝福了!
昨天周六,再读最喜欢的“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读到“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读罢,感想良多!自己马上就要退休了,教了近40年的书,当了30年的班主任。一辈子就这么快速,这样茫然的过了。本来学的中文,教了一辈子的诗词文曲赋,又特喜欢历史,还兼教了许多年的张飞、岳飞、埃斯库罗斯、路易十六,感触愈是深刻。归集到一句就是: “‘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不过,痛定思痛哦。但时刻又警惕自己:少喝心灵鸡汤,迷醉自己;少吟风弄月,遗失自己;少发牢骚,防肠断也!应该让理性之光照耀自己前行的路。记得西方哲人、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曾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里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理与“人为万物之灵长”之理相通。能思想,会思想的人才会活得踏实通脱,活得真正的轻松潇洒,活得清楚明白。
原先以为,活了一大辈子,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往得意处讲什么“桃李满天下”,往失意处看,当了一辈子孩子王,蒲松龄的“天那天!好容易端的人家碗!墨染一身黑,风吹胡子黄;但有一线路,不做孩子王。” (《学究自嘲》)中小学教师嘛,为穷教师,老鼠添浆粑,饿不死,富不了。好在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注重改善教师环境,工资越来越高,虽说缺大钱,但也不缺小钱的。“生”的话题就是这样,俗话讲的:一辈子,一担米,呷得差不多了;而“死”的话题,或者说“死”的规划要有的。猛然想起宋朝有个著名的学者叫洪迈的,他花了近四十年写了一部《容斋随笔》,里面就提到:人的一生以70为准可以分作五个阶段:“生计,身计,家计,老计,死计”。中国人讲究有始有终,注意慎终追远,善始善终的。不是“来如流水兮,去如风,不知何所始兮,何所终”的!
真正又还是感慨万千!好!能感慨就是能思维,就是能去思,会去想。不会得或慢一些得老年痴呆症了。记得在1999年,在一本医学杂志上读了一篇文章《勤劳使人长寿》,也是的!你看那些一辈子勤劳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学术大师几乎都长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粟裕,钱学森,袁隆平……
再往前想,咱中国人,自从周文王和周公旦制礼作乐,有了《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起,就步入了礼仪之邦的时代,这些礼仪文化因子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化入中国人的血液,一直流淌下来,生生不息,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既重“生”,又重“死”。
重“生”,一个人一出生,家人就得为他做“洗三澡酒”;满月了,要做“满月酒”;满一岁了要做“带岁酒”;直到现在男子满十八岁要过“成人节”。记得2003年,在金中任高中班主任,正值植树节那天,团县委,教育局,宣传部联合组织县城内各校年满十八的高中生一起到南门白公渡沙洲集合,举行成年仪式,并开荒种植白杨树,以示纪念。现今整整20年了,那些白杨树,高高挺拔,直插蓝天,蓊蓊郁郁,蔚然成林,变成一处风景,成为那一界高中生回城、回老家时必去探访的一处纪念胜地。
中国人还重“死”,一个成年人死了,有“丧礼”,有“葬仪”,有“当大事”,至少有三天的活动,“全圣”毛泽东把这一古老的礼仪普及到战士,推广到普通人民大众,并有了“追悼会”。
他老人家的一篇《为人民服务》,一篇《纪念白求恩》,祭死慰生。启示最为广大的人民大众:要学习张思德同志,白求恩同志。活着时“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活着时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死呢?他老人家体悟到:“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后来又提倡大家要学习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读到这,就有了豁然开朗般的轻松,有醍醐灌顶式喜悦,不禁继续神思渺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要追本溯源了。突然想起,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她们的文明密码都藏在各自的神话传说里。而中西方的文明源头性质又截然不同的。
中国人的天地是盘古大神自己动手用一把巨大的斧子坚持不懈了一万八千年开辟出来的,世上万物也是他老人家一身化为千千万的奉献精神变化出来的,这就奠定了中国人的底气——一切靠自己去奋斗,去拼搏,而不偷不强,不讨不要,大义凛然,正正气气。也显示了中国神话典雅、厚重、合乎逻辑,富含情理的色彩。接下来的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神农尝百草,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成《易》,炎黄合作有炎黄子孙,仓颉造字,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嫦娥奔月,仙女下凡,文王六十四卦,太上老君炼丹……他们与苍天斗,与烈日斗,与高山斗,与大江大海斗,逐日奔月,移山填海……他们坚强不屈,拼战到底。可见,中国古老的文化是先圣们从无字书里读出来的以“道”为核心的文化,道:有天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地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人道——“和为贵”,“和而不同”,礼乐皆得!有家道——天作之合,琴瑟和谐,家和万事兴;有财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和气生财。自古以来,一些中国人即使是迫不得已做了强盗土匪,也是盗亦有道的,有规有矩的。读一读《论语》《孟子》获得的是“仁爱君子”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怜悯人类的终极关怀。读一读《道德经》《庄子》获得的是“道德”。儒道互补,兼济天下,养成的是“仁义道德”的君子,有仁人,圣人,神人。历史上光称之为圣人的就有65位之多。我们还可以称毛泽东是“全圣”(在仁义礼智信,政经哲文史艺诗词歌赋书,诸领域全能全德全功之圣)。
中国经典——《礼记》里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是中国人至高之道即人生的终极目标——“止于至善”。中国人的止于至善里包含着“乐”,这个“乐”,不但是独乐乐,而且更多的是家庭的天伦之乐,伸展开去的是众乐乐,民乐乐,国乐乐。
而读西方希腊罗马神话吧,《圣经》的创世记记载了“耶和华神造天地”的经过。用七天就弄出了天地宇宙万物,其过程可谓简单、粗糙,乏味至极。有网友戏称:西方神耶和华创天地世纪的过程“就像点鼠标一样,点一下就完成了一个创造”,随便,轻易,马虎,粗糙,枯燥无味。无逻辑,无情理,毫无神圣的色彩,毫无诗意。整部《圣经》读起来也是这个感觉。犹如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状况——野蛮、简单。
再读人类文明的第一步——火,取火,用火。
火是文明的起点,用火是人从生物群落里独立出来的第一步,从生食进化到熟食,在饮食物质上与其它任何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也是人类能延续白天、战胜黑夜的第一手段。火是黑夜里人造的小小太阳,是黑夜里人为的小星星。她更能点燃人的心灵之光,带人走出黑暗,走出蒙昧,走向光明。中国人起始就是追光、造光的!在中国,是“燧人氏钻木取火”。
读西方人的神话呢,他们的火种是被称为 “先知者”的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的。一个“盗”即偷盗,强盗。还被奉为所谓的英雄。结果谬种流传,成了强盗文化,其它如什么金羊毛,木马计……一个潘多拉的盒子里就装满了人性之恶,到如今美、英、以色列等列强均继承并发展者这种恶的文明。
可见,西方的传统文化是以“盗”为“道”的文化:是狼道——狼走千里吃肉;是狗道——狗走千里吃屎;是猫道——捞取利益不择手段,不讲道义。这个“盗”发展到近现代就是达尔文的丛林法则——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把人类逼退到森林里与豺狼虎豹去争食,去并列生存。发展到如今还有雇佣兵靠打战挣钱,国家养雇佣军发动战争劫掠财富,这还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这就是西方文化的源和流。所谓的近代现代文明虽然诞生在欧洲,但欧洲及其衍生物——美国和加拿大却是屠杀美洲原始居民——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的罪魁恶首。这里既是殖民地的策源地,黑奴买卖的策源地,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可能还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就是所谓西方近现代文明的源和流。
中西方文明真正的是天壤之别啊!一个取之有道,一个盗而为道,这大概就是中西文明,起点和本质都不相同之所在。源不同则流大异!不可同日而语矣!何况西方三千年就一部《圣经》,中国有十六经,《易经》《孝经》《礼经》……
西方人的人生观是悲观绝望的,因为他们唯一的“希望”被关在潘多拉盒子里,人类的生活是一场场“苦役”。《荷马史诗》记载了西西弗斯的传说。这样,从西方人看来,一个人一辈子辛辛苦苦,徒劳无益,只有及时行乐,得过且过了——这是西方人的人生观,终极价值观。这样产生的西方文明犹如“泥足巨人”了。如此文明下的西方人“三观”不正!因此西方人总有犯罪感,因而用一种所谓的“洗礼”仪式来洗掉“原罪”。这种心态久而久之,自欺欺人,不以为耻,习以为常。看看如今的美国政要们的嘴脸莫不如此!于是:
就有了 “鳄鱼的眼泪”。
就有了“犹大之吻”。
于是西方人总是永远恣意妄为,永远的欺善怕恶,欺凌弱者(以前屠杀印第安人和爱斯基摩人),发战争军火横财,又永远的负罪感,又永远的自欺欺人,永远的辛苦恣睢……
西方人的神话传说里无孝道,无家道。他们的家庭观念很淡薄。他们人之为人的理念的内核是:争夺,仇杀,嫉妒,报复,打击,阴谋,偷盗,淫逸,乱伦,尽小人俗人的勾当;神和人都无仁义,无君子,无道德,无慈悲,无孝心,不规不矩,没有“止于至善”的终极的人生目标。他们以个人利益和好恶作为行动的指南和评判一切的标准!西方文明注重自我中心,个人主义。似乎还处于人类无教养的婴幼儿或无知少年阶段。西方人的人生终极目标是止于至乐,这个“乐”是独乐乐,不是家庭之乐,不是众乐乐,更不是民之乐,国之乐。
西方的神话传说流传衍变下来的主要风俗节日有:愚人节(恶作剧愚弄别人以取乐),狂欢节(也称作“肉欲节”,狂放欲望,无节制,走极端),拳击赛(蛮力强击强取),斗牛节(伤身伤生),都显得野蛮,血腥,蛮力,粗野,逞欲,体现了人性之恶,毫无善念。
这谬种流传到现代的英国首相丘吉尔这里就是: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看看英、美、以的政要嘴脸!
这谬种流传到如今的大财阀洛克菲勒这里是:世界上的好东西都是抢来的,只有弱者才等分配。
难怪,到今天美国仍然以国家力量在叙利亚等处公然抢劫石油等重要的战略物质哦。公然侵略其它弱小国家(如伊拉克),公然武力援助乌克兰,推波助澜,大发战争不义之财……
强盗文化蔓延开去,近现代以来的亚洲,也有小日本(大和民族)抛弃了亚洲人民特有的一系列优良传统文化,而全盘西化,即舍“道”为“盗”了,彻底接受了西方一系列的文化价值观:盗,骗,打,劫,砸,抢,偷;抱定遵循丛林法则,退化到动物圈里,弱肉强食,学习财狼虎豹狐狸阿猫的本性和本领,向大海倾倒核污染废水,结果给整个亚洲各国、各民族带来长时间大面积的灾难!成为比任何动物都可怕的“人型动物群落”!
再比照,中国神话和传说里,圣人、神人,人之为人的理念内核生发开来的是:万法之源的《易》——简易(大道至简),变易(变者通,通者久),不易(天者为天,地者为地,人者为人的法则);有五行;有阴阳;以之来把握世界,把握自然,天人合一,物我相通。中国的三皇五帝、文武周公等等神人、先圣们上能通天,下能达地,能制礼作乐,能舍己为人,一心为公,为天下苍生,公而忘私……就是十恶不赦之人,到时也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人为善。中国人有终极的人生目标——“止于至善”即到最善的境界为止,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坚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认为:人有《三礼》,而造成礼仪之邦,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依德之得乃长久之得,缺德之得为暂时之得。人与人相交、相处应该:平等交往,礼尚往来的原则,有来有往,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中国人有强烈的家庭理念: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情系家庭,情是家庭的根脉,孝为家庭根本,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天伦之乐是家庭的最大快乐。家风是家庭延续的风帆,家大风好,家庭绵延兴旺。家而大之为家族,家族绵延是国家绵延的主力军,合而为之就是家国情怀!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五十六个民族就是大中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规族规,家族兴旺;家法国法,家国大发!因此中国文化极其重视孝道,自周公(姬旦)教子以来就有发达的家教、家规、家法,家书,这种文化枝繁叶茂,很有利于儿童的成长。故而中华民族的家庭观念和国家观念合情合理合法有礼而又发达。
中华传统文化里儒、道、佛公认的人之为人的理念是:仁、义、礼、智、信、善、德。明朝末期的“理学殿军”——刘宗周,组织“证人会”:证明一个人是否算一个真正的人!这个西方人也没有。这些中国文化里,人之为人的种种要素,基本理念,西方人是没有或少有的!
古老的东方文明注重个人、家庭,家族、国家、自然,万物的关系,更注重自我,他我,小我,大我的调节。中国人真正懂得“人”,个体个性的人和系统的人。
不信,再看看道家的阴阳鱼,周敦颐《通书》、《太极图说》、《爱莲说》。这西方人没有,他们也不懂,可能也不屑一顾,因为西方人不知阴与阳的转化,他们更没有也不懂河图、洛书,没有伏羲八卦,没有文王六十四卦,更不知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不知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人与自然相处与转换的机巧。即后来发展成伟人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论十大关系》。西方人只看重自然科学知识的外力的运用,不懂人文知识——这一把握运用自然科学知识的内力的奥妙。自然科学是人类的借力、外力,人文科学知识是人类的生力、内力,自然科学知识是双刃剑,双刃刀,而人文科学知识是剑柄,是刀把……正如原子弹在杜鲁门和赫鲁晓夫手里是玉石俱焚之弹,讹诈之弹,威胁人类生存之弹,而在毛泽东主席等伟人手里是维护和平的利器一样!这里是本质不同的两种文化,二者的冲突之果是“道”与“盗”较量之殇!
中国人对苍天、对大地、对自然、对万物、对万事、对他人、对自己、对人类、对社会的阅读所形成的种种理念,至善至美,这些表现在二十四节气里,也体现在传统节日里(主要有十六个)。比如重阳节就是敬老节,清明节和中元节,就是敬鬼节即祭奠祖宗先人,以示不忘本。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实实在在的信仰,那就是:敬天敬地敬祖宗。感恩不忘本。比如,寒食节即晋文公式的感恩节,又如除夕(家人团圆,祭祀皇天厚土)、春节(拜见联谊亲友)、元宵节、龙抬头(祈求龙王风调水顺)、上巳节、清明节(祭奠先人祖宗)、乌饭节(农历四月初八吃乌饭报恩人)、端午节(祭祀屈原、消灾驱病)、尝新节(农历六月初六,吃新产的稻谷新米,鸭子,新鲜蔬菜,感谢土地谷神)、七夕节(中国的情人节,祈求女红之巧)、中秋节(下半年的团圆节)、重阳节(敬老节)、中元节、腊八节、冬至节、下元节、祭灶节(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祀灶司公公、灶司婆婆、土地神仙),老君日(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取酒打豆腐,纪念太上老君)。这些传统节日,主要是希望“天地人”即“三才”相通,所以中国人从古至今一直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总希望开出太平盛世(至善至美的世道世界),用来感恩,讲情,叙旧,通识,通情,知书,达礼,健身,娱乐的,使自己也让后人做到有礼有节,有理有法,通天达地,和谐人际,合作共赢,和为贵,和而不同,走向大同,止于至善至美的。
“止于至善”出自《大学》,它是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的“人生设计程序”图 ,是人成长的教科书,有明晰的人生目标,这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礼记》)
晚清以来的一百多年里,不少中国人被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产生的坚船利炮打趴了,打怕了,打服了,打软了,打昏了,失掉了自信力。于是盲目崇拜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科学。其实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有本质的区别,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对个人及人类的作用是不同的。
自然科学只能去征服自然万物,为人所用,是要有理性的。人文科学则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的。人文科学不是1+1=2的自然科学,它可能是1+1=2,也可能是1+1=3、=4、=5……它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科学,是感性的,是情理道德的,和谐共生,共处共赢的,是人学——人之为人的科学,不入生物圈,不是动物学。西方人不懂,他们想用逻辑推理一切,用理性代替感性,是不可能的。欧美西方人总是把他们自己停留在生物圈里,成为生物的一物种。所以西方人轻生、轻身又轻死,轻易涉险,轻薄低贱,寡情薄义,无孝道,不懂天伦之乐,不求瓜瓞绵绵,不求幸福万年长,而是法国路易十六的:“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式的辛苦恣睢之乐。
而中国人早就让自己从生物圈里独立出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万物之灵长!
中国人和中国文化都是瓜瓞绵绵,薪火相传五千多年,从未断绝的。特别是自宋以来,道脉南来,驻守衡岳(南岳衡山,岳麓山),穴归于岳麓书院,故而岳麓书院钟灵毓秀,氤氲湖湘文化,在近现代百多年里大放光彩,“矗立成湘人精神世界中的珠峰”(见《一副对联读懂岳麓山》岳麓书院 2023-12-20 21:31 发表于湖南)。
故而读近现代的中国历史、文化、人事的演进,使人不得不去读湖南,到炎帝陵朝拜,去舜帝陵瞻仰,读湖南,又不得不拜访岳麓山,更不得不拜读岳麓书院。
1917年,怀揣实业报国梦想的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现湖南大学)校长宾步程,手书“实事求是”悬挂于岳麓书院讲堂,将其作为校训,引导学生从事实出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后来,青年毛泽东寄住在岳麓书院半学斋,深受校训熏陶……2020年9月17日,在湖南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岳麓书院,在书院中心讲堂前,望着檐上的“实事求是”匾额,久久凝思。“毛主席当年就是在这里熏陶出来的,实事求是就来源于这里。(见新华社长沙6月30日电 题: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赓续文脉 使命惟新新华网2023-06-30 21:03新华社记者陈俊、谢樱)
是的,“知行合一,实事求是”是湖湘文化的核心,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1920年在《欢迎湖南人的精神》里提到:湖南人底精神是什么?“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无论杨度为人如何,却不能以人废言。湖南人这种奋斗精神,却不是杨度说大话,确实可以拿历史证明的。二百几十年前底王船山先生,是何等艰苦奋斗的学者!几十年前曾国藩、罗泽南等一班人,是何等“扎硬寨”、“打死战”的书生!黄克强历尽艰难,带一旅湖南兵,在汉阳抵挡清军大队人马;蔡松坡带着病亲领子弹不足的两千云南兵,和十万袁军打死战;他们是何等坚韧不拔的军人!……
于是乎,一群湖南人,半部近代史;一座岳麓山,蕴藏了大部近代史!
岳麓山是湖南读书人心目中的“圣山”,岳麓书院体现着湖湘文化的精髓。从这里走出的三湘儿女,不少成了中华民族的铮铮脊梁,从王夫之、魏源、曾国藩到左宗棠,从郭嵩焘、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蔡锷到陈天华……这些优秀的湖湘儿女,不少归葬于岳麓山上,让名山更添伟岸。(《青山有幸埋忠骨》2005年11月29日10:34 红网-三湘都市报)
其实,岳麓山已经成为了中国人的“圣山”了。每一个中国人,华人,谁能不去呢?
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岳麓书院考察,对“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副对联给出新解:“于斯为盛”这个“斯”,不仅指“这个地方”,也是指“这个时代”。“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振我民族,扬我国光。”湖南大学的校歌仍在传唱,“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教育传统延续至今,滋润着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让他们成长为国之栋梁。”(见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传道济民,培育国之栋梁《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罗燕《 民生周刊 》( 2023年11月06日第04 版))
是啊,从三皇到五帝,从古代周公(姬旦)到当代周公(恩来),从“国父”孙中山到“全圣”毛泽东,至善之人辈出,至善之事常有,至善的时代常会出现的。
只有这么去读,这样去做,我们大中华里的一个个人,一批批人,一个个学校,我们56个民族,我们这个伟大的祖国真正地能“止于至善”——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于古夫夷侯国今之新宁县城
2023/12/29初稿-2024/04/13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