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送暖百花香,杏坛砺课收获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为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积极推进长治市“好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推进我县“百名示范千人达标工程”,践行我校“一基五重三提升”课改建模,规范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教学,加强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促进教师不断进步与成长,提高课堂教学质量,2024年4月9日 —4月12日,三数组教师开展了本学期的“同课异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同中求异 绽放精彩
首先是 三年级三位数学老师就《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进行了深入探索和激情演绎。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密铺,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内容,老师们充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真正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探索的过程中,老师只是启发者、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曹庆香老师执教的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在探究长方形面积的过程中,曹老师先让学生用面积单位去量,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长、宽有关,然后通过大量动手拼摆的经验,深刻感受到每行摆的个数、行数和长方形的长、宽有关,想到用尺子测量长、宽,就可以计算所摆的面积单位的总个数,即长方形的面积,这样步步深入验证了自己猜想的正确性,在积极探索、合作探究中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王荷英老师执教的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王老师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填一填、算一算等操作,经历了“提出猜想-实验探究-合作交流-得出结论等自主探究过程,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到长方形面积等于长乘宽,细心准备了很多小正方形,提高了课堂中学生参与度,动手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对公式有了进一步的加深理解。
宋丽霞老师执教的是《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宋老师注重动手操作,明晰公式的推导。在教学中,宋老师首先通过让学生 在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里摆一 摆,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数量。从操作中,有的学生一共摆了1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知道是15平方厘米;有的学生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了5个,沿着宽摆了3个也就是一行摆5个,摆3行,从而初步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在接下来的验证中,宋老师又组织学生进行操作,通过摆出不同的长方形,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验证计算公式。另外在探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中,宋老师有意识地让学 生经历猜测、验证、发现结论、应用的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中发现自己,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和兴趣。
其次,两位老师共同讲授第六单元第1课时《年 月 日》,两位老师师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教学特色,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展示了各自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本课知识。 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教学方法,张扬个性,让课堂学习效果实现最大化,诠释了同课巧设计,异构显匠心的意义。
王映红老师执教的是《年 月 日》一课,课上王老师采用引导发现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汇报展示、实践拓展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霍丽英老师执教的《年 月 日》一课,先从旧知引入新课,认识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年月日的来源,然后通过一条解决小明爷爷吃药的问题贯穿本课,梳理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并利用“左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教学方法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会了新知。同时还利用本课知识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利用节日与古诗拓展了学生知识面,真正实现了跨学科融合。
五位老师的课均实现了思维碰撞,完美地体现了学情预设,知识生成感性开题,理性成式,做到了方法与策略有效,教法与学法统一,共性与个性兼顾,知识与精彩共鸣。
齐心协力 以研促教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课后老师们进行了面对面的评课交流。由授课教师进行了课例解读,让听课老师们对执教老师的课例设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学习。从教学设计到教学理念,从教师基本功到单元整体教学的落地实践,针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们各抒己见,既肯定了成功之处,也指出了不足。
张校长在最后的总结中提到,高效课堂的打造,必须做到几方面,首先课前准备非常充分,要合理应用资源和媒体,为服务整个课堂做好铺垫。第二是学习活动要实实在在的有效进行,小组活动要真正的进行探究和研讨,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第三是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对教育教学环节整体把握,体现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育机智。合理实施教学环节,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尤其错误资源,要注意语言的高效、整洁、准确和简练。数学课堂一定留给学生课堂作业的时间,保证精讲,多练,让学生在课堂上及时的反馈,达到课堂高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学无止境,教亦无涯。同课异构,分享成功,对比寻异,彰显亮点,发现不足,关注的不是教师能力的差距,而是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对学生放手程度的把握,只有真正为学而教,注重思考,才能凸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孩子数学核心素养。此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已接近尾声。然而,我们为教学实践的脚步永不停驻,也将继续立足课堂改革,潜心教学,相信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精彩课堂!
美篇制作:霍丽英
初 审:张元英
终 审:武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