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途皆知识
   “学”中悟成长
——杨屯小学春季研学活动

   为丰富学生的眼界和视野,增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传承,培植爱国之情,4月13日,东湾中心校杨屯小学学生开展了颐和园和圆明园的研学活动。

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北京市古代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清朝乾隆皇帝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动用448万两百银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珍宝被劫掠一空。清朝灭亡后,颐和园在军阀混战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同时公布的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颐和园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行走春天里,游学颐和园。本次颐和园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学子不仅领略秀美的春光,观赏恢弘的楼宇,也重温沧桑厚重的历史,从而启迪了我们思考肩上的责任与担当,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厚植爱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

圆明园简介: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圆明园是清朝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有“万园之园”之称。清朝皇室每到盛夏时节会来这里理政,故圆明园也称“夏宫”。

    1860 年 10 月,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中国守军寡不敌众,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投福海自尽。英国军队首领额尔金在英国首相帕麦斯顿的支持下,下令烧毁圆明园。

    3500 名英军冲入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三日不灭,圆明园及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及海淀镇均被烧成一片废墟,安佑宫中,近 300 名太监、宫女、工匠葬身火海。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大火连烧 3 天 3 夜,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圆明园文物被掠夺的数量粗略统计约有 150 万件,上至中国先秦时期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现仅存建筑遗址,并建立圆明园遗址公园……

    下午,同学们来到了圆明园,在导游的带领下畅游了长春园和绮春园。通过导游地讲解,同学们了解了圆明园的规模、兴建的过程、灾难的起因与经过。这种从教室里走出来实地研学的教育方法更好地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历史、感受历史,并铭记历史。

    初春的圆明园,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悲凉与无奈,不忍回望的不止是那份沉痛的历史,更是遗憾这些无法复刻,更无法修复的艺术瑰宝。

     同学们惊叹于皇家园林的宏伟壮观、中国古代建筑师精湛的技术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也收获了动手动脑、探究实践的喜悦,体会了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的力量。

    研学旅行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以集体生活的形式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讨论学习。这种形式是一种活生生的“课堂”,是学校生活的生动延伸。

     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学生们不仅对颐和园和圆明园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还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园林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活动也增强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激发了他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