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以潜心,研以致远。教研是一次灵魂的唤醒,也是一次诗意的修行。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2024年4月9日上午,乐平市实验学校“致远”林华校级名师+工作室开展小学数学教研活动。
前期准备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根本以打造高效课堂为宗旨,按照"立足岗位、全员参与,互评互议、提升素质”的工作思路,扎实有序地开展此活动,大力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创设高效课堂,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标
开展"关注常态课堂,聚焦有效教学"活动是开展教师大练兵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此次活动将以示范课为载体,突出"新理念、新课程”,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引导本校教师深入探讨课堂教学规律,钻研教材教法,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全校范围内形成良好教学氛围。
三、活动机构
“致远”林华校级名师+工作室
负责人:林华
活动成员:
“致远”林华校级名师+工作室成员
实验学校小学部全体数学教师
四、活动安排
4月9日-4月10日
示范课
第一节课 林华 《一米有多长》
第二节课 杜雪 《优化》
第三节课 倪双双 《长方形与正方形》
第四节课 郁香 《分一分》
第五节课 徐杰 《包装的学问》
4月11日下午2点-5点
教学反思,评课活动
五、活动要求
1.教师要按照要求积极参加公开课活动,认真备课,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努力上好每一节示范课,并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活动。
2.注意反思,长抓不懈。针对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要认真总结,制定整改措施,加快课堂教学改革步伐,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秉承求真务实的活动态度,进行评课交流,取长补短,以示范课为蓝本,扩展延伸到日常教育教学当中。
活动剪影
教学反思
《1米有多长》教学反思
乐平市实验学校 林华
《1米有多长》是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节中关于长度单位米的初步认识课。本节课主要学习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有多长的观念,为今后学习几何图形测量和计算打基础。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量感是本节课要达成的重要核心目标之一,本节课重视学生对米尺的实际长度的观察,让学生借助这些感性认识建构长度单位“米”的概念。加强“做”数学,使学生的量感变得更精确、更深刻,达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使学生的量感变得更精确、更深刻。
(一)引入环节,学生带着学习米的必要性走进课堂。课前回顾,新旧知识连贯设计,建构知识体系。用厘米测量教室的长度,引发学生思考单位小了不够用,从而让学生产生学习1米有多长的学习需要。怎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学习米的必要性,共设计了3种导入方式:
第一种直接动物园情境导入,感觉学生并没有学习1米必要性的触动。第二种设计老师在操场打算用1厘米测量,让学生谈感想,感觉这种设计第一不现实,完全不符合生活实际测量,还有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也许会感觉很好玩,不一定明白学习米的必要性。最后还是选择了学生在教室里测量教室长度,学生亲自感受,但因为课堂上给与学生测量的时间有限,学生是有学习米的必要性感觉,但还是感觉不会很强烈。
(二)探究环节,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分析中探究新知。
1.学生亲自摆小棒,让学生明白1根1根摆出1厘米,100根长1米(100厘米),引出100厘米=1米,为什么要安排这个环节,因为学生大部分是接受性学习1米=100厘米,像一种固定公式一样。安排学生亲自动手探究的知识更能被学生接纳和认可,并且理解深刻,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长度单位米的表象,小单位链接成更大单位,学生感知量的变化,量感的形成在摆100根1米的小棒活动中更具体,更深刻。
2.米尺的引入,插入了小棒上标刻度,目的加深学生对米的实际意义的理解,米尺是100厘米一根一根接起来的,学习新知识与已学知识之间的构建,对米尺的观察和发现,其实就是对1米的认识和表现。这时候学生的学习已经发生了,1米有多长在以各种形状在学生心中建立。
3.直观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本节课一共设计了5个活动,活动是层层递进的,活动一感知1米,用双臂张开感受1米,借用米尺给学生比划,目的让学生有标准可依。活动二估一估,量一量1米有多高,在活动一中,学生有了1米的长度感觉,估计贴标签再测量,学生开始形成1米的表象。活动三剪出1米长的彩带,先估量彩带的长度再测量,指导调整心中的1米的长度。活动四估测生活中的1米的物体,把知识运用到实际,感受1米的实际长度。活动五估测教室的长,延伸了学生的学习,用1米为单位感知更长的物体的长度。学生通过“比”、“看”、“记”、“估”、“量”等方法培养学生估计和测量方法,加深他们对“1米”的感悟和体验。在活动中学生先建立了一个单位的标准量,再通过多重感官的参与,在不断反思和内化中生成了量感,最后通过想象和推测,使学生的量感变得更精确、更深刻。
(三)运用环节,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学生再次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在选择单位时让学生动手比一比,PPT画面展示,把抽象的单位具体化,可视可触摸,建立米和厘米长度表象,从1米延伸到“米”,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更具体形象明白“米”到底有多长,培养发展学生量感。
本节课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学生学习一直都在发生,每个环节对学生素养都有培养。不管是动手、动脑、动嘴都很到位,并且培养的不仅仅是个别学生,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生先建立了一个单位的标准量,再通过多重感官的参与,在不断反思和内化中生成了量感,最后通过想象和推测,使学生的量感变得更精确、更深刻。无论是长度还是其他量的体验,都可以设计这样的感量活动来发展学生的量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了解各个量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体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优化》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 杜雪
《优化》是四年级下册《数学好玩》单元中的一个内容,隶属于综合与实践活动领域,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会遇到的实际问题,教材以“沏茶”和“烙饼”的生活素材为背景,鼓励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它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和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1.沏茶问题中,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尽快让妈妈喝到茶。通过两种不同的沏茶方案让学生明白“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就越少”的道理,初步渗透优化的思想。
2.烙饼问题中,以烙3张饼作为教学突破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合作、学生动手操作想一想,说一说,摆一摆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动眼、动手、动脑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学生利用手中小圆片代替饼,经历了从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不仅讨论烙三张饼的烙法,而且让学生把烙饼的方法记录在作业纸上。经历探索“烙饼”中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烙饼最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数学方法的应用价值,初步体会优化思想。
本堂课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整堂课是以师生探究为主,在研究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多说,这样才能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指导和研究!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
乐平市实验学校 倪双双
《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模型,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建模思想。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有鼓励学生,但是还不够热情。
2.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用时较长,导致练习部分略显仓促,练习的广度和深度都还不够。
3.在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不同点时,当学生提出长方形是对边相等,正方形是四条边相等这一点时。没有继续深挖下去,而是停留在这一发现上。应该让学生明确知道,四条边相等包括对边相等。长方形只有对边相等,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邻边也相等,四边都相等!
《分一分》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 郁香
《分一分》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对孩子来说比较抽象,不像整数直观好理解,整数是对量的一种刻画,学生能够直接通过数一数得到。而分数却无法通过直接数得到,必须要借助一个“平均分”的活动,从而在过程或结果上呈现出的一种“关系”就是分数。这一课作为一节概念学习课程,相对来说较难理解,无论在读写方法、意义上、或者后面即将学习的分数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着巨大的不同,学生没有一个合适的梯子,只能另辟蹊径。
学生想怎么知道? 很明显,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东西”,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在本节课上,我只是作为一个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四个活动,四个不同的体验。
活动一:分苹果,引出“一半”,建立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分数的联系。
活动二:你会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一半”吗?体验多样化的表示方法,突出分数表示的优势,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认识1/2,会读写1/2。
活动三:涂出所给图形的1/2,进一步理解1/2的意义,为认识“分数”的意义 打下坚实的铺垫。
活动四:创造属于自己的分数,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全面化、完整化,并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实现了“做中学”,使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自豪感、成就感和自信心。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时时刻刻要比学生站得高、看得远,因为只有这样在将来的某一天,你的学生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每一次的想法都是努力往最好得去设计,可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总有一些遗憾之处、不足之处,本节课上完,亦是如此。本节课让学生相对而言说得多、写得少,分数的读写,没有让学生实践一下,肯定会有一些隐藏的问题。每节课都有遗憾,一定要“自知”,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中,尽量去注意到可能发生的问题,然后尽量避免,将遗憾值降到最低,享受这个打磨的过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责任。
《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
实验学校 徐杰
《包装的学问》是五年级下册《数学好玩》中的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并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的思想。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的重点是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的多种方法以及最节约的包装方式。本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能灵活快速地找最优的包装方案。
为了突破本课重难点,我从包装两个相同长方体出发,让他们明白叠放的方法不一样,所需包装纸的大小也不一样。再通过计算找出规律:重叠的面积越大,表面积越小,越节约包装纸。当学生包装三个相同长方体时就能快速地找出最优的包装方案。本课重心放在探究包装四个相同长方体中,这个内容是最难的,所花时间也是最长的。在学生们呈现出了六种不同包装方式时,他们能快速的排除其中四种不是最节约的包装方式。而剩下的两种包装方式中不仅重叠的面的大小不同,重叠面的多少也不同。这该如何去比较呢?在学生的反馈中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解决策略:一种是求两种包装方式的表面积,而另一种是直接去比较重叠的面。毫无疑问,第一种方式计算繁琐,第二种方式相对而言就要简单得多了。这也让学生在对比中体验了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了优化的思想。
在平常的练习中,经常会碰到一些题目可以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对于学生来说,到底哪种解题方法更好呢?有的方法不但计算繁琐还容易出错;有的方法不仅计算简单步骤还很少。作为老师来说当然希望每名孩子都能灵活快速地用最优方式去解题了。
本堂课我也存在着很多不足:1.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当发现学生好像回答不上来的时候,或者觉得学生思考的时间太长时,我就会接着他的话讲。2.讲课过程中,我的讲述过多,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应给予学生充足的自我总结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本次公开课,我深深感受到,一堂成功的公开课,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处理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尊重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独特的见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学习,不断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争取每一次都有成长!
评课研讨,盲盒教研
许文娟:林华老师不愧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为了老师们展示了一场高效的生成性示范课!她的课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学生从多方面感知米的长度,发展学生的量感。课堂上提供动手操作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素材,以活动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知识,通过多方面感官去感受米的长度,让学生做到心中有尺,心中有米!
程长剑:在这堂课中,林老师清晰地设定了教学目标,即认识米,并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形成测量和初步的估测意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有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联系旧知、测量、演示和互动游戏等。这些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米”的长度概念,将旧知与新知结合,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厘米与米之间的关系。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普遍掌握了“一米”的长度概念,明白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课堂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陶秋平:倪双双老师注意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重组。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龚博文:杜雪老师课堂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良好,积极参与,课堂效果佳。尤其是她的活动指令简明扼要,清晰有效,是很多老师在日常教学都应该学习的部分!活动目的越明确,学生活动明朗,不用玩“猜心游戏”,课堂效果才会突出有效!在课堂中,不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也应该有效的引导,让课堂更高效!
金玲芳:郁香老师的《分一分》课堂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程长剑:徐杰老师在课堂中设置了趣味性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小组活动,竞赛等形式将学习内容与趣味性活动相结合,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和动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习到了知识,注重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还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评课研讨是促进教师成长、相互学习、增长经验的有效途径。课后,老师们积极评课,各抒己见,梳理经验,归纳提升。在听、说、评、议中实现教研同行,真正做到了骨干引领示范,共同进步成长!
最后主持人林华老师提出:教而不研则浅 ,研而不教则空 。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会了,会了不等于懂了。希望各位老师把本次教研先进理念落实到每天的课堂,让课堂真正做到减负高效。
活动总结
分管本校教学的虞秀梅副校长,也全程参与本次教师示范课活动,肯定本次活动对教研教学起到良好效果,不仅充分体现了教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也为教师互观互学、交流研讨创造了机会,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和专业水平的提高。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学无止境,研亦无境,相信通过本次教师示范引领活动,“致远”林华名师+研修共同体将继续深耕课堂,砥砺前行!
编辑:余力文
校对:林华
审核:胡文喜、孙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