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学元,嘉庆十三年中榜第三甲进士,后司职皇家子弟的专职汉语教师,曾前后任肇庆府、潮州府教授,是沙浦村数百年学位和地位最高的人。
人物轶事
蔡学元的品格优良、学问渊博及成就的获得,得益于蔡氏的良好家风传承,其父蔡珍品德高尚、知识广博,曾在文岗书院掌教十多年,为人师表、教育得法。蔡珍家教极严、以身作则,蔡学元自幼耳濡目染,最终品格学问大有长进。蔡学元秉承良好家风,严于律己,一生为官清正简朴、政绩卓越。荣退后,继承父亲的衣钵,常为乡人撰文立碑,教书育人,授业解惑,其严以律己不求闻达的风骨也被后世所传扬。
蔡珍为人师表,家教极严,既以身作则,又把手言传。蔡学元,三岁时便能背诵诗文,年幼时的聪明与勤敏备受乡邻称赞,随着年岁增长,学问大有长进。乾隆六十年(1795),蔡学元领乡荐(中举)。乡荐,又称乡试,为明清科举之制,每届三年,集诸生(俗谓秀才)于各省城,朝廷特派试官,考试包括四书经义及诗、策问等,中试者则为举人。嘉庆《新安县志•选举表•甲科》载:“嘉庆十三年戊辰科吴信中榜第三甲,蔡学元,邑之沙浦人,授咸安宫学汉教习,任肇庆府教授,调潮州府教授。”“咸安宫学汉教习”,乃专职皇家子弟的汉语教师;“教授”是府(地区级建制)里管理全府教育和课试的官员。蔡学元成了沙浦村数百年来取得学位最高、最有地位的人。
蔡学元登榜进士后,荣归故里,于村南蔡氏祖祠西侧建筑“进士第”。又于“东圃公祠”前左右各树立一对旗杆石。旗杆石,是明、清时期专为族中人取得科举功名而在祠前树立的夹辅旗杆的纪功石,俗称“石夹”,广府人称“旗杆墩”。旗杆石上刻有姓名、科举功名及年代。蔡学元当年设立的旗杆石至今尚保留完好,共有两对四块,其中上刻:“嘉庆戊辰科进士 钦取 咸安宫官学教习蔡学元立”。
蔡学元“进士第”,位于沙浦村第三巷125号,清嘉庆十三年(1808)建,为二进四开间的府第式建筑,门额为红砂岩的牌匾,上雕有浑圆苍劲的“进士第”三字。进士第屋进深20米,面宽16.5米,占地330平方米,第外东、南、西均有围墙,东围墙有大门楼,南面有鱼塘,塘边有几棵百年老榕树,显得历史久远而朴素无华,是深圳罕见的一座现存进士第古䢖筑。
嘉庆十八年(1813)蔡学元调任潮州府教授,政绩卓异,曾加五级、记大功二次,清廷诰赠其祖父蔡镜山、父亲蔡珍为文林郎(正七品)。蔡学元归家后,常为乡人撰文立碑。在嘉庆《新安县志•艺文志》里,见有蔡学元嘉庆二十年(1815)七月撰写的《重修赤湾天后庙记》一篇,文中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海内外交流资料,颇有历史价值。另一篇是蔡学元道光九年(1829)撰写的《重修观音古庙碑记》,现仍立于沙井镇内围头六巷观音古庙内。据了解,香港打鼓岭大埔田村由蔡姓人建的学校有组功名碑:“嘉庆戊辰科进士 钦取 咸安宫教习官蔡学元立”,香港元朗锦田的一所邓氏祠堂,亦有一块“茂荆堂”的横匾,为嘉庆二十二年榕蒲蔡学元题写。可见,蔡学元父子为教学育人,付出毕生心血。蔡学元逝世后葬在村后的一个小山子上。
蔡珍、蔡学元父子的教育功绩和保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深圳的地方史上永远不会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