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耘陌上·春赴花海”——
重庆市北碚区实验小学
三年级二班
2024春季主题研学活动

行走的课堂
创建于04-12
阅读 94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心灵之旅,在阅读之外,我们还应走出校园,用脚步丈量着广阔的世界,用眼光透视这纷繁的人间。好的教育就是无痕迹的教育,“研学旅行”就是这样。重庆市北碚区实验小学三年级二班开始了春季研学研学活动。

00:12

中国颜色·草木染春

扎染在中国历史悠久,各族劳动人民在长久的劳作中创造了独特的扎染技艺。在小桃园,同学们学习制作自己的扎染图案。

将白色的布料用皮筋以不同的方式缠绕扎成一团,浸在有颜色的植物染料中。

不一会儿,把布料展开,美丽规整的图案就出现了。

中国面塑·巧指拾春

中国面塑,指上春秋。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面塑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通过捏、搓、揉、掀、点、切、刻、划的手工技艺,捏塑孩童心中的农人,以民艺致农心。

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也动起手来,学习制作面塑小草莓。

趣味游戏·箩筐运粮

同学们分组进行搬玉米的比赛,感受传统劳作的趣味。

皮影戏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00:10
00:10

制作青团

青团,又称艾粄,是江南地区的传统特色小吃,又称艾团、清明团子,约始于唐代,用艾草的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甜口馅料或咸口馅料,如豆沙馅和肉馅,甜而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清香。

青团是江南人家在清明节吃的一道传统点心,据考证青团之称大约始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每逢清明几乎都要蒸青团,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作祭祀,虽然青团流传千百年,外形一直没有变化,但它作为祭祀品的功能已日益淡化,而是成了一道时令性很强的小吃。

做青团,有的采用浆麦草,有的采用青艾汁,也有用其他绿叶蔬菜汁和糯米粉捣制再以豆沙为馅而成。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来当作春游小吃。

香囊制作

中药香囊根据不同中药材具有清热祛湿、芳香化术、提神醒脑、抗菌消炎、驱寒暖体、驱赶蚊虫的功效。

花草、云朵、泥土是孩子的教材,树林、田地、池塘是孩子的教室。从传统到现代,课堂到田野,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用传统文化浸润幼小心灵。相信北碚实验小学的同学们,在本次研学活动中,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长!

阅读 94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