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量感的实践与研究”研究课——《克和千克的认识》

创建于04-12
阅读 57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打破思维定势,建立标准量感”是本课题组现阶段研究的内容。

      4月10-11日,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组研究内容,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量感的实践与研究,有针对性的对《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节课进行研究。 

       这次活动主要分三个议程:研讨备课,教师授课,评课交流。        

一、研讨备课        

       4月10日,课题组的老师们认真研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由龚叶云老师具体分析《克和千克的认识》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措施,为课堂教学奠定敦实的基础。   

二、教师授课

       4月11日,由龚叶云老师授课。“克与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质量单位,但学生已经具有日常生活经验中“重量”感知。那么这节课就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并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建立“标准” ,形成比较意识,从而形成“量感”。

孩子们从掂一掂、估一估中感悟量感。

一克到底有多重,一袋盐有多少克?体验促进感悟!

 三、评课交流 

      课堂展示结束后,老师们有序地进行了研讨。围绕课题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行说课、评课。各位老师以"培养学生量感"为关键点,分享了自己地见解。

      我们关注学生对质量量感的形成过程。

      龚老师反思了自己的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剖析。克和千克单位的表象建立,学生的概念是模糊的。

       邓明霞老师指出,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任务,培养了学生的量感从任务一:感知1克有多重呢? 任务二:感知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掂一掂、比一比、估一估…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回忆生活中经验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演示实际称量知道生活中约重1克的物品有很多,并且引导学生用完整的的语言进行表达,以丰富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量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在不断的掂量、估计和称量活动中,量感才能慢慢建立起来。

      活动结束,课题组主持人黎老师针对本次活动进行小结。培养学生的量感,在教学环节中可多次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克、千克的建立,通过掂,比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与同伴交流中增长智慧,拓展思维,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断调整自身的策略与方法,获得对质量的独特感受,夯实质量的实践基础。

阅读 57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