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世纪第一代女性作家,有“中国第一才女”之誉的林徽因集诗人的感性、多情与科学家的缜密、求实于一身,她虽是柔弱女儿身却有傲岸男儿志,她把完成自己的人生之路、事业之路的奋斗,与发现和找寻自己的精神之路密切联系在一起。或者说,她把对事业的努力及成功,与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及人生的审美定位相关联。林徽因的诗歌“发挥了女性的精致和温婉”,女性的智慧与灵性充溢于字里行间,彰显了女性主体意识和生命价值。借助诗歌这一媒介,林徽因在心与外界的交流中感知自我,认证自我的存在,发现美的价值,完成人生价值定位。本文试图透过林徽因的诗歌,探寻这位传奇女性构造自我的精神轨迹。
一、倾诉隐秘女性私语,袒露多情率真天性
文学创作是作家心灵的表现,而比任何文体都更直接、更隐秘地表现人的心灵的是诗歌。女作家们在诗歌中表现的个性化和心灵化的内容更为丰富。作为现代女诗人,林徽因不同寻常地把激起内心波斓的情爱倾吐出来时,常常展现了她的品格和才情。她的诗歌还原并再现了独特的女性世界,“青春主观情绪也好,悲悯情怀也罢,不管是否达到圆融境地,不躁动,不转向,显现女性式的从容平和,情长意切,一如既往。”透过其隐秘多情的盈盈私语,我们可以窥见女性率真可爱的本真天性。
“自我经验对女作家来说是天然的题材来源,因为她所以拿起笔来就是要向文学女神倾诉她的遭遇,她的情感,她的体验,并相信这种倾诉会为文学女神所理解,所宽恕,灵魂因此而有了安放地。”身为女性诗人,林徽因在诗中自然流露的返璞归真的女性天性令人动容。渴望爱、追寻爱是女子的天性。在《一串疯话》里,性格开朗活泼的少女放肆地说着傻话痴话,林徽因用细腻感性的笔触诗性地剖析了青春期的女性体验和享受爱情的心理过程;《笑》中的美丽姑娘则“朵朵笑/向贝齿的闪光里躲”,这甜美的笑“涌进了你的心窝”……这些都流露了少女天真烂漫的天性。
当少女时代的梦渐渐归于平静之时,母性是此时绚烂归于平淡的女性心中开出的一朵绮丽灿烂的鲜花,它使女性的荣光加倍焕发。“母性是妇女心理发展中最最关键的特征,只有当她们做了母亲之后,她们的生活才会充满活力,才会脚踏实地”。初为人母的林徽因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吟唱出了发自肺腑的欢欣歌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是天真,庄严”,“是夜夜的月圆”,“是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林徽因把新生的儿子比喻成生机勃勃的四月春景,这一新奇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林徽因初为人母的难以掩饰的喜悦之情,这是母性的自然迸放,焕发着爱的灼灼光华。
二、超越社会规定角色,坚守女性独立人格
20世纪初,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挟带着一股科学、民主之风,使沉睡地下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女性幡然醒悟,她们开始大胆地抒发自我主体意识,走出传统对她们的桎梏,并最终“浮出历史地表”。世人眼中的林徽因是个集传奇、美貌、才艺于一身的女子,但事实上她的价值更在于她有着源于“五四”精神的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敢于向社会与传统挑战,并坚守独立自主的女性人格。
中国传统女性受着父权、夫权、族权三座大山的压迫,女性生活在没有地位、自由、尊严、权利的压抑的社会气氛中,女人的惟一生存价值就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经受“五四”精神洗礼后的中国,依然是一个传统、封建、保守的社会,林徽因却勇敢地超越了社会给妇女规定的性别角色。她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没有为了这个传统角色而放弃自我。她不像古代女诗人那样渴求对丈夫的依附,她没有迎合社会对女性的性别期待,而是“做自己”,走自己的路,从她这里改变社会对妇女的态度。林徽因以女性身份融入当时以男性为主的京派知识分子群体,与金岳霖、沈从文、叶公超、闻一多、卞之琳、萧乾等人侃侃而谈,谈文论诗,品读人生,“太太的客厅”构成了当时社会一幅很独特的风景。传统社会中所有的公共场合,男人都是话语霸权者,但林徽因“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着她转。”因为她是学识渊博、思想敏捷,并且语言锋利的女批评家。在事业上,林徽因是丈夫的合作者,她与梁思成一起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她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不管是疾病,还是战争,不管是贫穷,还是家务,都没有使她安于凡俗,放弃事业。在当时的社会,女性能够自我实现并对此有充分自觉,是需要理性与智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