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文化最早起源于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的屈原的《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说:”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也就是说不接受他人馈赠的财物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就是廉洁。
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官居蜀国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事奉节俭,力戒奢侈。作为蜀汉政权事实上的负责人,他得到的赏赐和俸禄是相当惊人的。刘备就曾一次性赏赐他五百斤黄金,而在给友人的书信中,他也曾透露,自己所得赏赐已经超过“百亿钱”。与这种巨额收入形成巨大反差的是,诸葛亮和他的家人却节俭得令人难以置信。在死前写给蜀后主刘禅的书信中,诸葛亮公开了自己的财产: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除此之外,别无余财。看似不少,其实不多,因为诸葛亮一家老小,上上下下至少也有几十上百口。如此多的家人,要依靠这一点生产资料为生,恐怕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平。那也正是诸葛亮所定下的标准。他坦言,诸葛家的人,“穷”到连一身多余的衣服都没有。他更强调,不允许在自己死后丢弃节俭之道,要继续保持别无余财的状态。这并非刻薄,而是智慧,家风中的智慧。蜀汉乃三国之中最为弱小的势力,作为灵魂人物的诸葛亮,深知治国之道首重节俭,如此才能集中资源,支撑北伐壮举,这也是他的施政方针之一。既然举国上下厉行节俭,丞相家又怎么可以例外?诸葛家绝不允许有这样的例外,诸葛亮更不会允许,但他难保在自己死后,会有哪个不肖子孙经受不住诱惑,败坏家风。所以,他才会于离世前向君王和儿子同时强调俭以养德的重要性。子孙并未辜负他的遗训。儿子诸葛瞻,虽然在军政才能上的表现不如人意,却在个人品行上一如其父。十七岁就成为皇家驸马的他,并未贪图荣华富贵、堕落了心性,并最终在蜀汉危亡之际,率军死战,为国捐躯。在《诫子书》中,诸葛亮写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已成为千古箴言,被后人奉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作为学生应如何从自身做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呢?从自己做起。日常生活中,不要铺张浪费,更不要奢侈;不要攀比,更不要所谓的名牌;要充实自我,踏实做好每一件事,不要乱扔杂物,更不要损坏公物,时时要有俭朴的意识。在操场上捡到钱包或是个人物品应及时交给老师,不贪图小便宜,培养拾金不昧的品质;在考场上遵守考场规则,不左顾右盼,交头接耳,养成严于律己的好习惯;做错事要敢于认错,知错能改。从身边做起。看到考场上有作弊行为应小声提醒老师;不与学生攀比,提倡勤俭节约;不包庇同学,鼓励他直面错误,积极改正。万丈高楼平地起,如果从小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带长大思维固化后,再谈“敬廉崇洁”都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