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六一幼儿园
科学预防 共筑健康
“救”在身边,师者先行。为了更好地开展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提高教师对常见传染病预防的认知和疾病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掌握急救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保健医于4月11日组织教师开展“高热惊厥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法及春夏季传染病知识培训”。保证幼儿在园的健康安全。
保健医向大家讲解了什么是高热惊厥,高热惊厥的主要症状有哪些,高热惊厥的急救护理要点;通过视频向大家演示了幼儿发生高热惊厥时正确的急救护理方法。为教师提供了专业指导,增强了教师对突发状况的防控和处置能力。
高热惊厥
概述:
正常体温36-37℃(腋下体温)
低热37.3-38℃
中度发热38.1-39C
高热39.1-40℃
超高热>41℃
幼儿体温超过37.7℃容易引起高热惊厥。
高热惊厥是幼儿惊厥的最常见原因
特点:小儿高热惊厥发病年龄介于6个月﹣5岁,大多数发病急骤,临床常伴为突发性全身或局部肌群不随意收缩,并伴暂时的意识障碍,在几秒内停止,严重者可持续数分钟。临床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呼吸节律不规则或暂停,伴有发绀,双眼球固定或上翻、凝视、斜视、牙关紧闭、全身或局部肌群强直,多伴有大小便失禁,持续数秒或数分钟缓解,一般不超过15分钟,午休时发作机率较高,所以老师在幼儿午觉前测量幼儿体温,及时掌握有无发烧幼儿,午觉时注意观察幼儿的呼吸声,有异常情况及时联系保健室医务人员。
处理原则:
发现幼儿有惊厥症状,老师应该保持镇静,立刻联系保健室医务人员,同时让幼儿侧卧位,解开衣领,以利于呕吐物流出,及时清理口腔内分泌物,防止幼儿吸入窒息,在上下齿间放压舌板,防止舌咬伤,避免强行插入,以防幼儿牙齿脱落,给予幼儿物理降温,在幼儿额头或腋下用冰袋冷敷,发现幼儿憋气或窒息,立即施行人工呼吸和吸氧,及时改善缺氧症状,在急救幼儿的同时联系家长并拨打120急救电话,送至医院进一步治疗。
为了预防春夏季传染病,保健医就“流感、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诺如病毒、风疹”等常见传染病讲解了“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健康教育”。强调了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加强班级通风、坚持班级每日消毒工作;加强户外锻炼、注意温差随时增减衣服;养成勤洗手、多喝水、常剪指甲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有效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流行性感冒
传染源: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被传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
潜伏期:1-3天;
临床表现:症状较普通,重感冒表现为突然高热、寒战、头痛、肌肉痛、流鼻涕、全身不适等。
流行性腮腺炎
患者和隐性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腺肿大前7日至肿大后9日有传染性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
临床表现:1.腮腺肿大:为该病的病征性病75%患者表现为双侧腮腺肿大,疼痛明显;
2.起病急,有发热、怕冷、头痛等类似感冒症状。
麻疹
由于近年来麻疹疫苗的应用,使麻疹的临床症状变得不规律。并且中小学校麻疹病例几乎见不到。
病人是唯一传染源,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也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
潜伏期6-21天,平均10天左右。
临床表现:发热、出疹、口腔黏膜斑(特征性)
风疹
风疹为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全身性皮疹、淋巴结肿大。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带毒者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者也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潜伏期14-21天,平均14天左右。
临床表现
低热、咳嗽、咽痛或头痛,淋巴结肿大,全身充血性斑丘疹。
水痘
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发病前1-2天及皮疹完全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及空气飞沫传播;潜伏期:10~21天,平均14天。
临床表现:
发热:低热或中等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
疱疹:初期为红斑疹,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形似露珠水滴,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靠近心脏一端,四肢远端较少。曾接种过疫苗者表现不典型。
手足口病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发病前数天,感染者眼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密切接触传播◇也可空气飞沫传播。多发生5岁以下幼儿;
潜伏期:3~7天。
临床表现:
1.发热: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2.出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
猩红热
猩红热( Scarlet Fever )为 A 族 B 型溶血性链球菌( GroupA Streptococcus , GAS )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高发,多见于幼托及学龄儿童。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和接触被病菌污染的玩具、用具、手及食物等传播,还可通过受损的皮肤感染。起病急、发热、咽峡炎,杨梅舌及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等
潜伏期1~12天,多为2~5天。
猩红热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阴性或治疗之日起不少于7天。对密切接触者需检疫1周,必要时可素类药物进行暴露后预防。
诺如病毒
感染诺如病毒的症状是什么?
诺如病毒如何传播?
感染后潜伏期多在24~48h,少数在18~72h。
诺如病毒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
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h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粘液脓血。
食物和饮料是最容易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往往可引起暴发流行;生吃贝类或加热未熟透的水产品食物,也是导致诺如病毒感染的最常见原因。
此外,头痛、轻度发热、寒颤和肌肉痛也是常见症状。多数为自限性,及时补充水分,经正规医院治疗,1-3天可恢复。患者的呕吐物和排泄物也会传播病毒。病毒还可附着在门把手、水龙头上接触传播。
预防措施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
避免接触传染源
尽量避免与患病者接触,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加强锻炼和营养
适当进行户外运动,增强身体抵抗力;督促幼儿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睡眠。
勤洗手
使用药皂彻底清洗双手,特别是在接触公共场所物品后、饭前便后等关键时刻。
戴口罩
在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佩戴口罩,以降低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
保持社交距离
避免拥挤和人员密集场所,尽量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注意咳嗽礼仪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
不共用个人物品
不与他人共用餐具、毛巾等个人物品,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及时就医
如发现幼儿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与家长沟通,让其带至医院就医。教师出现症状也要及早就医,戴好口罩,避免传染给幼儿。
公共场所定期消毒措施
消毒频次
定期进行班级消毒,如每天早、中、晚、保育员进行酒精擦拭,消毒液拖地,午后暴晒被褥,若天气不好用紫外线消毒30分钟,每月进行大扫除,各个区域进行。
消毒范围
对教室、办公室、食堂、宿舍,班内等公共场所进行全面消毒,特别注意门把手、桌面、水龙头等高频接触区域的消毒。
消毒用品
选用安全、有效的消毒用品,如84配比液、酒精等消毒用品。
84配比小贴士
传染病期间厕所粪便、分泌物﹣-1:50(1000mg/ L )地面、厕所、便池﹣-1:100(500mg/ L )
桌椅、毛巾、玩具、门把手﹣-1:200(250mg/ L )
此次培训,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对春夏季幼儿传染病的防范意识,确保对传染病做到早识别、早诊断及早治疗,为幼儿创造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